所谓“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平日贫穷的人突然富裕起来,便格外引人注意,更何况是在“三反”运动期间。

“整日粗茶淡饭,买棵白菜都要看价格的人,怎么突然这么阔绰了?”

“就他那点儿工资,穿大衣戴手表,这怎么可能,肯定有问题,莫不是以权谋私了?”



1953年,东北军区某陆军医院,人们正在对一个人议论纷纷,那就是该院的会计股长毛万才。当时的年代人们都比较困难,便是医院会计,薪资也是微薄。但是这个毛万才,却像是一夜暴富,他在东北寒冷的冬日里,穿上了厚厚的狐皮大衣,家里铺上了温暖的毛毯,不仅如此,竟然还添置了一块亮眼的大手表--------

这么一套置办下来,让周围的人都不淡定了,他迅速成为大家的热议对象。流言越传越离谱,不但传到了领导的耳中,竟然还有人对他进行了举报。

大家言之凿凿,毛万才家的那些奢侈品,又是确实存在。特殊时期,这样的“财路不明”很受重视,很快,毛万才便被隔离审查。

作为会计,若有非法来源,大概率会在账目上出现问题。因此,工作组对医院的账目,进行了严格仔细的审查,结果查来查去,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账目没有发现问题,说不定是他平账的水平比较高。他家里的那些贵重物品,总要有个来源--------”

于是,工作组又把毛万才提出来审问。



毛万才与家人

自从被抓,毛万才一直大大方方泰然自若,就像没事人一样。工作组问他:“你家里的那些贵重物品,究竟是怎么来的?”

“都是我自己买的呀,一共花了大约300元。”

一听毛万才说300元,工作组的人仿佛抓到了什么把柄,立刻话赶话的厉声质问道:“你一个月工资才多少?还要吃穿用度养活家里,怎么会轻松拿出300块?”

没想到接下来,毛万才语出惊人,他说:“都是毛主席送我的呀!我家里,还有他给我写的亲笔信。”

毛主席,怎么会给一个医院里的会计送那么多钱呢?他俩有什么关系?



毛主席的曾祖父毛祖人,生有两子,长子毛恩农与次子毛恩普。毛恩普便是毛主席的祖父,而毛万才的祖父,正是毛恩农,两人有同一个曾祖父,爷爷是亲兄弟。

毛祖人的子孙,到了第四代,共有十个堂兄弟,又夭折了三个,牺牲了两个,剩下的几兄弟,感情也更加深厚。

这几个堂兄弟,毛主席排行老三,毛万才,便是最小的十弟毛泽青。

毛泽青1916年出生,比毛主席小了23岁。因为年龄差比较大,因此在毛泽青还小的时候,他的三哥已经大有作为了。1925年,毛主席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才9岁的毛泽青,也跟着跑前跑后,还加入了儿童团。他的姐姐毛泽建,在24岁时就为革命牺牲了,是毛主席牺牲的六位至亲中的一个。



毛泽建

姐姐牺牲时,毛泽青也才13岁,消息传来如重锤击心,他非但没有任何恐惧,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1937年,毛主席从延安寄来了书信,终于再次取得联系,21岁的毛泽青,与几位韶山的热血青年,一起踏上了延安之路。

见到这位小十弟,毛主席也很是欣慰。初来延安,毛泽青就到陕北公学学习,又学习算盘记账等,到印刷厂从事财务工作。

1939年,因为日寇的大举进犯,延安被封锁,边区经济因此极为困难。为了解决军需供给,中央决定派一批干部出去做生意,毛泽青因为学习了财会知识,被选中。

毛泽青三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毛主席,于是毛泽青便化名毛万才。从此后他扮作商人,在延安与西安之间来回奔走,做生意,为根据地购买食盐、药品、布匹等稀缺物资。他在危险的环境中潜伏多年,直到抗战胜利,为根据地的生存做出了很大贡献。



毛主席与毛泽青一家合影

东北解放后,因为那里破坏严重百废待兴,毛泽青又被派了过去,在沈阳的一家工厂担任后勤主任。

多年来,毛泽青一直在基层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也一直使用化名毛万才,绝口不提自己与毛主席的关系。

1951年5月,他又被调到东北军区某陆军医院,做会计,后来又任供应股长。接到调令,他一声不吭,带着妻儿便奔赴岗位。

毛万才与妻子庞淑谊,共生有5个儿女,一家7口人,就只有他工作,每个月仅有七八元的工资,日子可以说是捉襟见肘非常艰难。

生活艰难,但毛万才从不敢忘记三哥的教诲,认真工作深入基层,从不向组织伸手。他的妻子庞淑谊,也非常支持他的做法,每当生活遇到难关,她非但不抱怨,反而还会安慰丈夫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日子的,还有人比我们更困难呢,熬一熬,孩子们大了也就好了!”



庞淑谊晚年

延安一别,兄弟俩多年来断了音信,但毛主席,一直都挂念着这个小十弟。两人辗转再次联系上,毛主席曾多次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趁着一次出差的机会,毛万才到北京去看望了自己的三哥。

补丁摞补丁的旧大衣,露着脚趾头的解放鞋,毛万才的穿着,一看便是无比艰苦。毛家人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毛主席在欣慰的同时,也对这个十弟很是心疼,所以才给他寄去300元改善生活。

没成想,这300元竟给他惹来了麻烦。

最后,工作组也真的在毛万才的家里,翻出了一封亲笔信和汇款单,汇款单落款处明晃晃的三个大字,让整个工作组的人都目瞪口呆。



就这样,毛万才洗刷了嫌疑,工作组也向他道了歉。趁此机会,有人劝他改回原来的名字,毛泽青这个名字,能为他带来特殊的照顾,但毛万才却拒绝了。

不但如此,此后,毛万才还拒绝了到北京去工作的机会,拒绝了儿子到北京去的机会。就连单位分的职工房,他都让出了名额,理由是另外一个需要住房的家庭,他们家里有一位瘫痪老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毛万才在辽宁抚顺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了自己的后半生,1981年因病去世,享年65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