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本文仅仅从军事的角度议论战术核武器的应用,不涉及任何政治倾向,不主张使用核武器,作者爱好和平,拥护和赞同我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主张和声明,从没有往其他国家军队头上扔核弹的想法。

一、前言

"和平"。

不如说是"核平"。

纵观战争形态的演进历史,战争从规模、暴烈程度和波及范围等方面均呈现不断放大或增强的趋势。二战末期的地毯式轰炸和原子弹使用,战争已逼近克劳塞维茨所说的"绝对战争"概念,即暴力的无穷尽和无限制发挥。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大军事阵营的对立局面相较于一战结束后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更加诡谲,然而,第三次世界大战却始终没有到来,原因便在于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



苏联大伊万氢弹,相当于6000万吨的当量,一枚可以毁灭一个中型国家

毁灭,核武器使得人类首次面临一种可以完全自我毁灭的可能,核国家的战争将由原先的零和游戏变成了零零游戏,在这样的一场战争中,将不可能有最终的赢家。这种武器带来的危机感使得各大有核国家始终在避免正面的冲突,以防有同归于尽、玉石俱焚的一天。

因此,核武器是现代社会基本和平的最重要原因

二、有限战争与战术核武器的发展

1949年8月,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打破了美国独享核垄断的局面。在此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巨大的核优势让美国人对于战争有着乐观的估计,他们认为战争要不是全面战争要不是按兵不动,而没有其他的选择。在几乎整个50年代,美国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该战略的作战设想是:依靠一支庞大的战略报复力量,要么不打,要么就是全球核大战。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美国将过去三军均衡发展的方针,改为突出发展战略空军和核武器。

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美国人的看法,苏联的虎视眈眈和中国志愿军出人意料的战斗力让美国大为震惊,因此,中美两国各自对战争进行控制,即限制战争的目标、手段、范围等,使得战争始终都没有向失控的全面战争方向发展。



著名的米格走廊是中苏对抗美帝的杰作

战争结束后,美国决策层开始对"大规模报复"战略出现了动摇。他们认为,虽然全面战争在核时代爆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鉴于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人们需要对战争做出有预谋的、深思熟虑的限制,并最终实现一个有限度的政治目的并接受这样的结局。这便是"有限战争"的由来。

李奇微将军在总结朝鲜战争时也说道:

"朝鲜战争却使我们懂得,自此以后的一切战争必定是有限战争。"

"有限战争"的出现对于战术核武器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国人意识到,核武器不一定需要直接扔在地方城市的上空,炸死数万甚至数百万的平民,激起全面核战争,而是可以小型化,在战役战术层面对敌军进行歼灭和拒止,达到阶段性的胜利目标。



美国M65原子安妮原子大炮

因此,从1953年开始,美国开始在西欧部署第一代战术核武器,包括战术飞机携带的轻型核炸弹、原子炮弹和地地战术核导弹,以应对苏联庞大宏伟的钢铁洪流。

作为冷战另一极的苏联也意识到了战术核武器的价值,并和美国人达成了微妙的默契。从1957开始,苏联开始在东欧部署战术核武器,形成了对欧洲战术核武器的反压制。

在未来的三十年里,美苏两国的战术核武器开始爆炸式的增长,除了大量压在欧洲民众头上的地地战术核导弹和原子炮弹,反潜核鱼雷、反舰核导弹、钻地核武器等战术核武器被开发并制造出来,等到1986年,美苏两国的战术核武器数量之和达到了巅峰的41400多枚,约占全球战术核武器的95%以上。

三、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和发展趋势

随着有限战争理论的推进,战术核武器如何使用摆上了核大国的议程。从现有材料上看,战术核武器的核心作用还是在核大国正面冲突的战役中起到改变局势的作用,并且"默契"的战争中避免将局部战争上升至你死我亡的全面核大战。



苏联西方81军演,苏联的钢铁洪流让西欧人战战兢兢40多年

相较于常规武器,战术核武器的性价比反而是比较高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冷战时期,西欧平原始终面临着苏联装甲部队的压力。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数万辆坦克组成的大纵深装甲集群可以在一周的时间里推平整个西欧,在80年代,如果欧洲人有能力做到1发炮弹摧毁1辆苏联坦克,那么想摧毁苏联所有坦克,大概需要5000吨炮弹。

这个数字是惊人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数枚2万吨级的战术核弹便能达到掐断苏联装甲集群突进的步伐,这数枚战术核弹的价值却比一整套常规武器系统的价值低得多。



德国比歇尔空军基地,据传部署有美军核炸弹

这便是时至今日,美国人依然没有撤走在德国的核武器的重要原因。

除了惊人的效费比,战术核弹也是改变大国间实力对比的重要砝码。在冷战期间,对面打击距离达到数百公里的美国航母战斗群,无论国力、造舰能力还是航空工业都稍逊一筹的苏联只能另辟蹊径。从50年代起,苏联海军便尝试在潜艇上部署带核弹头的反舰导弹,这些导弹携带着20万吨甚至50万吨当量的核战斗部,往往2/3枚便可以让美国航母战斗群失去战斗力。1982年,苏联"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服役,这型排水量近2万吨的深海怪物代表着苏联核潜艇设计的最高水平,艇上搭载24枚P-700潜射重型反舰导弹,射程高达550公里,每枚导弹都可以装配50万吨当量的核战斗部,堪称海中一霸。



大洋巨兽奥斯卡巡航导弹核潜艇,充满了苏联的暴力美学

随着核大国对于有限战争的理解愈加深刻以及对全面核战争的担忧,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有核国家开始慎重思考人类的未来。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开始销毁所有中短程陆基战术导弹,苏联解体后,美俄相继发表"总统核倡议",承诺大幅度削减战术核武器。至2010年,美国人宣称已削减了90%的战术核武器,俄罗斯也宣布已经毁灭了75%的战术核弹。

然而,战术核武器巨大的效费比实在是太具有诱惑力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有意增强或裁减核爆炸的杀伤效应,小型核武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环境或人类的直接影响,形成所谓"总体杀伤效应"较小的核武器。比如,增强高能中子辐射效应、减小冲击波与放射性等效应的中子弹,对建筑物和武器装备与环境影响小,但对有生力量损伤大;增强冲击波效应、减小放射性效应的加强冲击波弹,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小,但对建筑物和武器装备损伤大。

战术核武器小型化后体积重量较小,爆炸威力也不大,再加上具备更强的隐身能力和更高的打击精度,其作战距离得到有效延伸,可以"无声无息"地执行外科手术刀式的"拔点斩首"行动,且附带损伤低,受到的政治、外交和舆论压力小。



B61-12型核弹,F35可以一次挂载两枚,对世界和平是巨大的威胁

在这样"难以抵御"的诱惑下,核大国纷纷悄无声息地行动起来,开始对战术核武器库进行低调的升级。比如美国就在2015年试验了新型战术核弹B61-12,其当量可以在300吨至5万吨之间灵活调整,并可以由F35战斗机进行投掷。由于超高的精度,这种战术核弹在威力上实际相当于36万吨当量的战略核弹,远远超过了人们认可的战术核武器的威力级别。

四、中国战术核武器的未来使用

关于中国战术核武器的资料极为稀少,时至今日,中国到底拥有多少枚实战化的核弹头数量都是一个谜团。但是,中国对于战术核武器技术的掌握应该是较为成熟的,毕竟在1970年,中国人便可以让强5甲型强击机在空中投下一枚300万吨当量的氢弹了。



博物馆的强5甲强击机,机腹是“狂飙一号”氢弹

这架飞机的飞行员、空军少将杨国祥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当时中央认为,苏联在北境陈兵百万,让中国国防面临沉重的压力。同北约的考虑一样,中国的决策者们也认为战术核武器是拒止苏联钢铁洪流的有效武器。

这一记载表明,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对于战术核武器在有限战争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便有了清醒的认识。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美蜜月期的结束,中国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外交困境,美国人的航母舰队在中国的海域游弋,给当时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耻辱和战争压力。

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中国国防人开始思考对美国航母的打击问题。1997年,在官方刊物《国防科技参考》中,国防科技大学的几位国防科工专家论证了弹道导弹打击美国航母的问题,并认为由于暂时无法解决弹道导弹打击移动目标的精度问题,可以使用核战斗部,在瞬间瘫痪美国人的航母舰队。



东风21D是中国反航母的大杀器

从作者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这篇文章应该是后来东风21D和东风26两款反舰弹道导弹开始研发的最初讯号,而在这两款导弹彻底成熟之前,中国人很有可能给可以临时执行反航母任务的东风21战役弹道导弹装上了战术核战斗部。

除了拒止战斗,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使用战术核武器呢?

从目前的中国周边形势来看,北方大敌的钢铁洪流已经干涸见底,基本构不成威胁,东南一众小国实在配不上蘑菇云的开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战术核武器已经没有太多用武之地了。



无论伪政权总统府挖多深,钻地核弹都可以一击致命

首先一个方向便是东南沿海。在作者看来,解放军战士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所以,以最快的时间扫灭抗拒势力、逼迫顽抗分子投降是必要的。前文说到,战术核武器已经极为小型化、隐身化和精确化,同时,在自己的国土上使用核武器也会最大程度上避开国际社会的监管。那么,通过战术核武器对岛上指挥系统、登陆场、机场、港口等高价值目标进行定点核打击,摧毁敌人的武装设施、指挥通信能力和抵抗意志,将能够更快地促进祖国的统一。

其次是朝鲜半岛与日本。在这一地区,战术核武器主要有用途:一个是针对朝鲜的地下核设施,钻地核炸弹和钻地核导弹在钻深和威力上都远高于常规武器,钻地核弹目前也是摧毁他国核弹发射井最有效的武器。一旦拥核朝鲜试图使用手中的核武器,那么定点打击他的核设施就尤为重要。二是瘫痪日韩的美军基地和其他防御设施,尤其是利用核爆的冲击瘫痪在日韩的导弹预警雷达,为中国发射远程弹道弹道提供时间。



美国X波段海基雷达:美日韩形成了对中国进行包围的雷达网

最后是西南方向。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印度可能握有100余枚核弹头,但是其核弹的成熟度以及实战化存在很大的疑问。不过,料敌从宽,考虑到印度有着"烈火"系列弹道导弹,具备基本的核打击能力,那么有必要在战时第一时间摧毁印度的核设施,因此,钻地核导弹、巡航核弹就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

除了在这些可能的战争使用战术核武器,还有一种情况。随着中国国力和军力的高速发展,在世界上的盟友必然会数量越来越多,那么,为保护盟友们免受某些严重的打击,提供"延伸核威慑"即"核保护伞"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中国可以以巡航导弹为载体开发一些战术核武器,为朋友们提供核保护,并且在朋友们受到核打击时用战术核武器做出反击,在有限战争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轰6K和核战斗部长剑巡航导弹,使得中国有近4千公里的核打击范围

五、结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为了保证人类的生存和自身不遭受灭亡的风险,核大国们均对核武器的使用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比如美国就在2010年的《核态势审议报告》中声明,只在极端情况下使用核武器保护美国、盟国及其伙伴的生死攸关的利益。

这些表述都将核武器的使用局限在生死攸关的极端情况,从而使得核武器的使用看起来至少与小规模冲突脱钩了。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已经对世界核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以美国为首的核大国们并没有说明哪些是生死攸关的利益,也没有界定哪些情况属于极端情况,因此至少在战术核武器的使用上留下了模糊区,如果常规冲突涉及到这个模糊区,那么完全有可能导致战术核武器的使用。

因此,讨论中国战术核武器的使用是完全有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对外的威慑,更是对中国人民利益的负责。当然,我们完全不希望核武器再在地球上绽开恶之花朵。

一旦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真理是国家和平的捍卫者

文/

(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