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理论宣讲工作,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干部亟需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亳州市紧紧抓住“谁来讲”“讲什么”“如何讲”三个关键性问题,着力在建强队伍、把准主题、拓展载体上下功夫,积极构建纵向四级、横向六支的分层分众宣讲体系,有效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在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工作表彰中,亳州市连续两年获得“满堂红”。在全省微宣讲竞赛决赛中,亳州市选送的选手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中共亳州市委宣传部连续三年荣获优秀组织奖。

聚焦“谁来讲”,建强宣讲队伍

做好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关键在人、在队伍。

构建宣讲网格。坚持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积极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宣讲体系和“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百姓讲故事、英模讲奉献、巾帼讲担当、青年讲传承”六大宣讲矩阵,全力打造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网络、进“两企三新”等“七进”全景课堂,广泛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宣讲活动,切实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

注重选树育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通过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竞赛选拔等方式,着力从基层挖掘一批政治素养高、理论水平强、表达能力好、群众感情深的宣讲达人和特色鲜明的宣讲集体,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常态化宣讲,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通过面对面指导、点对点培训、实打实竞技等方式,有力有效提升了宣讲员的宣讲水平,也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2024年4月,退役军人许玉亭被聘为“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并参加了全国主题巡回宣讲,是安徽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强化规范管理。联合市文明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退役军人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总工会、市文联等7家市直单位,按照党员干部宣讲员、理论骨干宣讲员、青年宣讲员、巾帼宣讲员、英模宣讲员、百姓宣讲员等六个类别,分门别类建立市级理论宣讲人才库,制定《亳州市理论宣讲人才库宣讲员管理办法(试行)》,对纳入人才库的宣讲员定任务、给荣誉,充分激发宣讲活力,同时建立适时补充和退出机制,对宣讲队伍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理论宣讲规范有序。

聚焦“讲什么”,把准宣讲主题

亳州市理论宣讲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科学指引,紧扣时代脉搏,紧跟中心工作,紧贴群众需求,着力在讲全讲准讲深讲透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强化思想引领。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突出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开展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做新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诚实践者。

加强政策解读。找准理论宣传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是理论武装工作的应有之义。为此,亳州市委宣传部积极响应深化“一改两为”工作要求,积极联系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为企业“把脉问诊”,精心策划扶优育规、企业“轻违免罚”、“A档免查”监管、融资贷款等7大宣讲主题,广泛开展“送政策进企业”主题宣讲活动,让宣讲员化身政策“宣讲员”、形象“推广员”、发展“协调员”,以“硬核”宣讲为在亳企业送去党的创新理论和惠企政策“大礼包”,全力以赴凝聚共识、助企纾困、激发活力,积极营造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助力美好亳州建设。

回应群众关切。紧扣群众关注的教育、就业、医疗、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按照不同群体“点单”需求,精心编写宣讲提纲,有针对性地为宣讲团定制理论宣讲“菜单”,将理论细化为贴合实际的小选题,确保宣讲员“所讲的”和老百姓“想听的”同频共振。

聚焦“如何讲”,拓展宣讲载体

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需要在宣传宣讲方式上不断创新。在做好面对面宣讲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宣讲+”模式,努力实现理论宣讲“落地”和“出圈”的双向奔赴。

“宣讲+网络”。坚持市县联动,创新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来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来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等全媒体宣讲活动,发动党员干部、劳模工匠、退役军人、新时代青年等各类群体代表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开展微宣讲,推出学习音频228期、微宣讲视频213部,全网总触达受众超359万人次,取得了“最广覆盖范围、最新呈现方式、最大触达规模”的传播效果,形成了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线上线下共同发声的大宣讲格局。

“宣讲+广播”。充分发挥全市近4万只“大喇叭”作用,自制《村书记喊话》《农事课堂》等节目,推出《幸福敲响我家门》《小康路上好风光》等微广播剧,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群众身边的“柴米油盐”,有力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精准落地。

“宣讲+文艺”。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神,以文艺为形,组织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组织创作三句半、大鼓书等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宣讲,努力在群众欢笑中传真知、受启迪。

下一步,亳州市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资源,强化综合保障,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持续“飞入寻常百姓家”。

构建更“大”的宣讲格局。以重大主题宣讲为引领、常态化基层宣讲为主体,组织市县委讲师团系统工作人员现场旁听,切实运用好市委宣传部具体指导、市委讲师团牵头负责、各县(区)有关部门协作、各地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大宣讲格局。把基层宣讲工作纳入基层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基层党建、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发挥党委牵头抓总作用,健全跨部门、多层次会商工作机制,呈现人才队伍、讲稿视频、平台阵地等互通共用,形成上下联动协调、层层部署落实的工作格局。

提供更“精”的宣讲服务。以“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为标准,着力推动理论宣讲“供给侧改革”。按照“分类采集、以案析理、多元生成”的思路,组织力量到基层广泛采集典型做法、翔实数据、精彩故事,建立宣讲数据库,为开展好理论宣讲掘开“源头活水”,为做好宣讲工作提供生动素材,增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针对机关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农民群众、青年学生等不同受众群体开展思想状况调研,紧密结合受众群体实际,主动设置议题,策划宣讲专题,通过群众下单、宣讲员接单、大众评单,形成理论宣讲收集、内容设计、效果反馈、汇总研判、改进提升的工作闭环。

运用更“活”的宣讲手段。注重转变语态,以动漫、图表、微视频、H5等新颖表现形式,灵活运用微视角、提炼微素材、深化微解读,把理论话语转化为网言网语,以生动鲜活的亳州实践,宣传创新理论的成就。用好“理论+文艺”“理论+非遗”“理论+节日”“理论+分享会”等形式开展组合式宣讲,坚持在特色活动中融入理论宣讲,在理论宣讲中穿插特色活动。强化学习氛围营造,着力加强典型推广。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红色文化阵地和基层理论宣讲示范基地,广泛开展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宣讲,推动理论宣讲“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亳州晚报》、“亳州发布”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媒体,系统宣传报道基层理论宣讲活动,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持续加强理论武装,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打造更“强”的宣讲队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各党政机关、党史研究机构、党校、高校等遴选骨干人员,在理论宣讲、红色文化等方面分别确立师资名单。持续举办微宣讲竞赛,发掘培育一批理论宣讲青年骨干和后备人才,壮大基层宣讲队伍。分领域分类别遴选培育一批“懂理论、懂群众、会宣讲”的宣讲名家,打造“理论宣讲名家工作室”。同时,用活市理论骨干宣讲团、党员干部宣讲团、百姓宣讲团等各类宣讲团队,结合不同领域、行业特色,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讲。健全完善对基层理论宣讲员的培训、褒奖激励机制,把基层宣讲员培训纳入制度保障范围,对各级培训范围职责、经费保障等进行明确。常态化举行业务进修、比赛展演、考察交流等活动,对优秀宣讲员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激励,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宣讲的浓厚氛围。

(中共亳州市委宣传部 本文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讲师团研究基地研究成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