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曾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讨论所谓的中国威胁,并设想中美两国在台海地区发生实际冲突的情景,甚至为此进行了数次兵棋推演。



运输M777榴弹炮的黑鹰直升机

尽管在去年的一次演习当中,美国依靠提前装备的“未来武器”赢下了一次,但整体的劣势却依旧没有出现改变。特别是在中国公布两款第六代战机之后,战场优势愈发地向中方倾斜。

与此同时,发生在乌克兰的战争,也展开了美国军工生产的“底裤”。先前,外界普遍认为美国的炮弹产能是一个要命的核心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反华决战的进程。



美制155毫米炮弹

而如今随着更多的信息披露,美国军队的拉胯程度实在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01.美国连炮管都造不了了吗?

众所周知的一个现实是,俄乌冲突虽然谈不上是一场高技术力的局部冲突,但其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军工产能,对于战争走向的重要性。而鉴于俄乌双方在一线都实施着高烈度的反炮击作战,传统火炮的生存率已经大幅降低,甚至就连M777这类超轻型榴弹炮,也被传出在前线损失巨大,总数超过100门。



外界对于M777榴弹炮的39倍身管褒贬不一

而放眼整个战局,无论俄乌双方,在一场小规模的接触战当中,哪一方能够率先打出较为密集的炮击,哪一方就能提前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对于乌克兰人来说,炮兵阵地的转移可以依靠训练来弥补,炮弹产能的不足也能“省着打”,让看似源源不断的大头兵发挥更大作用,可火炮自身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炮管的供应出现严重不足。

从数据上看,尽管一根M777榴弹炮的炮管,能够承受2500发155毫米炮弹的全装药射击,但乌克兰所接手的这批榴弹炮是实打实的二手货,到手之后究竟能打几发炮弹全靠“瞎蒙”,因为这些火炮来源实在是过于复杂。

故而,美国国会在近期专门列出了一份总价值为1.61亿美元的特别预算,用于增加155毫米炮管的生产产能。因为单单是一个乌克兰,就需要每月“多达”30根的155毫米炮管。

而美国本土能够生产M777使用的155毫米炮管的供应商,只有一家名为Watervliet Arsenal的军火商,仅支持每月最多10根的产能。看来美国的去工业化,已经到了一个极其令人发指的地步。

02.美国炮管已损失殆尽?

另一方面,有消息源指出,在如今的乌克兰战场之上,美制M777榴弹炮的出现频率愈发低下,结合美国如此着急地启动炮管生产的信息上看,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不只是乌克兰的炮管已经用尽,甚至就连美军的库存,或者说美军正在使用的155毫米炮管都已经消耗殆尽。

如果这一推测属实,这或许将是美军自美国建国以来的最大丑闻,贪得无厌的军工复合体已经严重干涉到了美军的正常战备工作。

且每个月十根的产能,实在过于耸人听闻,要知道乌克兰战场上,每个月消耗的弹药都要以数十万计,这还是相对低烈度的冲突。如果是像巴赫穆特这样的绞肉机,三天打废一根炮管绝非耸人听闻,而且已经有现实的案例摆在这里。



送入乌克兰的都是掉漆严重的二手货

这就导致一旦中美两国之间擦枪走火,严重缺乏备用零件的美军必然会面临无炮可用、无弹可装的窘境,因为中国不是阿富汗,更不是伊拉克。

单以重装合成旅为论,在旅级、营级的重火器的配比上,解放军甚至还要压过美国陆军一头,再加上中国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身份摆在这里,恐怕届时的美军会体会到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军队所面临的“炮弹如雨”。

03.美国为何如此拉胯?

实际上,从过去几十年,我们对于美国的刻板印象上看,高科技精确制导武器和满天的无人机,似乎是美国所定义下的未来战争形态。而美国在下一代装备建设上也着重强调了所谓的态势感知能力,试图将海陆空天电全面一体化,让整个扁平的战场变得更加立体。

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盲目地追求信息化,导致美军的武器生产成本一路飙升,甚至就连步枪上的M157瞄准镜的单价,都已经达到了一万多美元。27亿美金的投入只够买25万套,而且还都不是现货,必须缓慢地分批次交付。

同样的问题也衍生到了,包括炮弹零件,制导火箭弹在内的多种“先进武器”。在俄乌战场前期,乌克兰装备的“海马斯”远程火箭炮系统,起到了改变战场态势的作用,但后续的问题却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火箭弹产能严重不足,每年仅有6000发,分摊到乌克兰手上获得的39套系统上,每台车也就只有150发左右,放在俄乌前线根本就不够用。



海马斯系统

因为这些产能,不能全部用来供给乌克兰,还需要填补美军自身的库存,以及为向波兰这样的大批量订购火箭炮的“金主”配上炮弹。更要命的是,扩产能的呼声已经喊了近两年,可海马斯系统在前线的目击次数反而大幅下降,足够说明很多问题。如今的M777“炮管危机”,只是美军军事能力拉胯的一个“缩影”而已。



美制227毫米火箭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几日刚刚就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却需要美国以压倒性的实力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利益。如今“底气”尚且不足,又该如何与大洋彼岸的中国一较高下呢?美国未来四年的对华外交政策风向,或许还有待观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