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大年初二,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欢声笑语在秦岭野生动物园内回荡,游客脸上挂着喜悦,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
大象犀牛馆内,饲养员高彦已经开启了一天的忙碌。此刻,他站在案板前,将蔬菜切成大小合适的碎块。为何如此细致?原来,小犀牛的牙齿尚未发育成熟,得把食物弄碎,这样的准备工作尤为关键。
去年4月,高彦荣获“西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秦岭野生动物园动物保育工作的认可。
白犀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适宜生存的温度在18摄氏度以上。为了让它们在西安顺利过冬,园区为馆内配备了地暖。
高彦小心翼翼地靠近犀牛,专注地查看它们的粪便、尿液,观察其活动状态,对眼睛、鼻子等部位逐一检查,确认无恙后才开窗通风。
随后,他耐心冲洗地面、洒消毒水、添加草料。这时,游客陆续来到馆内大厅,隔着玻璃观赏白犀。
高彦说,白犀是群居动物,喜欢和人接触。每次我过去,它就用脚蹭我的腿,用眼睛注视着我,萌态十足。不过,白犀视觉不好,胆子也小,主要靠嗅觉和听觉识别周围事物。所以我们平时在大厅巡视时,会劝阻游客不要拍打玻璃,避免吓到它们。
2018年,秦岭野生动物园从南非进口了5只白犀,填补了园内该物种的空白。2022年12月21日,第一只小犀牛“樽樽”诞生,这是我国西北地区首只成功繁育的白犀。2024年2月9日,第二只小犀牛“安妮”诞生。如今,园内已有7只白犀。
高彦和同事通过长期观察,积累了丰富的饲养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的饲养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他们发现,白犀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爱晒太阳、泡泥浆浴,以新鲜青草、水果为食,还偏爱甜食。
高彦介绍,白犀的成功繁育,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包括精心饲养、合理搭配饲料、根据环境变化采取灵活措施等。
“奶奶,快看!两只小犀牛在玩呢。”14时,游客龚晓晓带着5岁的孙女前来参观,小女孩儿兴奋得又蹦又跳,眼睛一刻也离不开小犀牛。龚晓晓笑着说:“春节期间门票价格有优惠,孩子很喜欢小动物,今天刚走完亲戚,就催着我赶紧来。”
看着游客的笑脸,高彦眼里满是欣慰。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记录本说:“往后我会把食谱搭配得更科学,让它们吃得好、住得暖,顺顺利利长大。还要多搞些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可爱的小家伙。”
天色渐暗,动物园慢慢安静下来。高彦最后一次完成馆内巡视,结束了当天的工作。
(陕西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胡健博)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