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实干正当时。新岁甫始,萧县圣泉镇嘉颖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哒哒哒”的缝纫机运作声音此起彼伏,装领、拼缝、锁边……工人们正开足马力,争分夺秒赶制年后第一批销往浙江省的皮夹克订单。
“前两年,我在浙江服装厂务工,不能照顾到家人和孩子,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不仅每个月到手4000多元收入,还能照顾家庭、不误农活,我很满足。”2月5日上午,家住萧县圣泉镇俞庄社区孟店村的务工人员王女士在谈及回乡工作的收益时,满脸洋溢着幸福的获得感。
据了解,萧县圣泉镇嘉颖服装有限公司是萧县开展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像这样,萧县已建设“共富工坊”24个,带动560人就业。
惠民良政畅通裕民大道
“共富工坊”是指以促进农民就近就地灵活稳定就业为目的,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利用农村闲置土地、房屋创办的厂房式、车间式、居家式工坊。
近年来,萧县坚持党建统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激活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重点,积极探索实施“党建引领、产业为基、村企联动、群众受益”为模式的“共富工坊”,打造“强村、富民、助企”的发展新格局。
要素整合激活增收引擎
“我们结合实际,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集合‘县乡村政企银’各方力量,精准掌握11个村(社区)资源禀赋、产业布局、村情民情以及企业需求,形成政策、企业、劳动力等全要素的有机统一和高效调度,推动集体增收、村民增富‘双丰收’”。萧县圣泉镇党委书记胡晨远如是说。
近年来,这个县依托“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因地因村制宜,量身定制来料加工式、定性招工式、电商直播式、农旅融合式、品牌带动式、产业赋能式6种类型的“共富工坊”,用心用情精准解决企业生产力不足的难题,带动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家门口就业增收、集体资产稳健增值。
工作中,这个县不断深化资源要素合作机制,纵深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逐村逐企全面分析研判,鼓励动员辖区内生产经营好、依法纳税、信誉度高的有产业基础、有生产需求、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参与“共富工坊”建设,推动建立村级劳动力、土地、农产品等“供给清单”和企业资金、销路、服务等“需求清单”,细致入微的工作机制大大推动了“共富工坊”建设的开展。
“共富联盟”解锁“同富密码”
为进一步激活“小工坊”共富的“大能量”,这个县建立“县委统筹协调、多部门同向发力、乡镇(街道)一线攻坚”的高效执行体系,推动组织体系与共富发展形态深度融合。建立“共富工坊吹哨、职能部门报到”机制,定期组织国土、人社等单位到企业、工坊就闲置场地利用、吸纳劳动力就业、产销及生产加工流程等情况进行调研,“把脉问诊”“开方抓药 ”“跟踪治疗”,蹚出了一条政府兜底、工坊搭台、产业赋能、群众参与的共富之路。
工作中,这个县实行了“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政策到家”等优惠服务,积极推动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多渠道就业,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增收。秉承“有需必培、应培尽培”原则,围绕劳动力培训意愿、产业需求,全面整合培训资源,组织“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专业技术人才,深入一线开展 “点餐式”“上门式”“帮带式”培训,培养和打造一批善学习、会思考、有技术的专技农户队伍,为工坊发展壮大夯实人才支撑。
“感谢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融资服务、法律援助、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扶持,让我们这些‘小作坊’能够安心经营、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占地400余亩,拥有30余名职工的萧县圣泉镇嘉颖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志浩感慨地说。
截至目前,萧县已帮助“共富工坊”组织专业技术培训6场次,计划建成“共富工坊”45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侯雅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