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是真正的求真务实,真正的追求效率,真正的敢想敢干追求积极结果。

作者:今纶

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主题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之所以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因为实力已经具备,更是因为时势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广东已形成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材料、石化、农业与食品、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石化、家电三个优势产业2024年增加值增速分别达13.4%、7.1%、5.9%。

正如大家所知,广东是去年的省域GDP竞赛总量冠军,超过14万亿,总量连续35年全国居首。

这一数据可喜可贺,但我认为广东的贡献远不止于此,而是在于:

在复杂的环境之下,广东人以罕见的勇气、智慧、坚韧闯出了一条路,而且成效显著,这才是第一大省的最重要贡献。

01广东人骨子里有倔强基因

让我们把目光回望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深圳特区的建设要启动,但是缺乏资金。



▲80年代初的深南路

有当事人对媒体回忆说,深圳当时就是一穷二白,基础设施条件极差,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没有宾馆,什么也没有。“你总得搞一些基础设施。第一个难关就是资金问题,广东省领导到中央去,希望中央给点钱。”

钱当然没有拿到,但是可以给政策,鼓励广东、深圳“杀出一条血路”。

拓荒牛袁庚的一段故事至今让人感叹:

蛇口工业区建设的第一项工程就是港口码头,由于吃“大锅饭”,工人一点干劲也没有。

四航局工程处为了调动工人积极性,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完成定额,每车奖2分,超定额者,每超一车奖4分。工人热情高涨,主动加班,半年时间多创造了130万元产值。

然而1980年4月,这一奖励制度被勒令停止。袁庚拍案而起,4分钱的“官司”一直打到了北京,后来经批示,在8月重新恢复了超定额奖。结果,工地运泥量又从每人每天20车猛增至100车以上。



▲1981年,深圳蛇口打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有了港口码头等基建,深圳人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通过“三来一补”给城市打下了后续发展的基础。

同一个阶段,黎子流担任顺德县委书记(如今的佛山顺德区)。顺德县委对有的社、队推行生产责任制、实行“联产到组”“包工到队”的做法,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黎子流回忆, “每次去开会,顺德都是挨批评的。”但黎子流和同事们一方面顶住压力,另一方面继续支持包产到户。1978年8月,容奇大进制衣厂建成投产,这是全国首批“三来一补”企业之一,容奇镇与香港“牛仔大王”签订了一项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同。



当时工厂一开业,生意便十分火爆。第一个月产出的加工费约为10万港元,第二个月更直接翻了一番。

顺德人黎子流勇于担责任,一边写检讨、挨批,一边发展经济,解决就业。

另外,我还要说说广州人的勇气:

2009年10月8日,深圳人吴君亮和公司里的几位“志愿者”,向中央和各地共计33个政府部门发去查看预算案的申请。8天后,广州市财政局办公室回电“志愿者”李德涛:“广州市2009年本级部门预算涉及114个部门,发邮件很不方便,因此把预算挂在了广州财政网上。”



▲图源:广州财政官网

广州是全国第一个把公共预算上网的城市。

读懂了袁庚、黎子流和勇夺“第一”的广州人,就读懂了广东的财富密码——

广东人是真正的求真务实,真正的追求效率,真正的敢想敢干追求积极结果,为此,他们中的精英分子愿意去解释,愿意承担责任,愿意去写检讨,去认错,然后回来继续干。

这是广东人骨子里的倔强基因,与生俱来,永世不灭。

广东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时刻总有一批人承担巨大风险,站在第一排抗击风雨。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提到“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广东人就是坚持在特殊年代“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并且“做正确的事”,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有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财富追求,因此成就了后来第一大省的辉煌。

广东的故事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故事。

02广东外贸何以中国第一?

正是基于这样的故事背景和倔强基因,广东人焕发了巨大的经济建设热情,当然也收获了巨大的财富,形成正反馈,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

春节期间,我在美国加州的旧金山、洛杉矶旅行,对比广东的广州、深圳,我有一些浅显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同为经济领先城市,广深的道路建设、路灯亮度等是超过旧金山、洛杉矶,至于说公共交通设施,广深也领先太多。



▲深圳夜景

当然,旧金山、洛杉矶的优点也是很明显的,比如旧金山有硅谷,苹果、英伟达、谷歌等大公司总部都在区域内,个人收入中位数肯定也是非常惊人的。

广东人从来都是冷静且勇于自省的,当地党报日前就有如下表达——“当前,广东正处在爬坡过坎的调整期、积厚成势的积累期、动能转换的接续期,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产业链还存在大而不强、宽而不深等问题”。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也提到:

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省经济外向度高,受到的冲击尤为直接。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调整过程中。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还需持续发力,粤东粤西粤北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存在短板”。

广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大的方向主要是两个:

第一,继续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成立了民营经济局。



用《报告》的话来说就是: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推动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第二,坚持开放。

用《报告》的话来说就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这两条有多重要呢?我们还是用2024年的数据说话。

202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9.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8%,同期全国增长5%,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达38.7%,占全国外贸的20.8%。

广东外贸以一省之力占了全国五分之一的高比例,环顾中国,再无第二省有此强悍之力。

这是开放的力量!



广东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4.6万家,增加11.6%。其中,民营企业12.3万家,增加13.2%。

这是民营经济的力量!

2024年,广东前5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东盟、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和中国台湾,对其进出口均实现正增长,分别增长8%、9.9%、7.6%、7%和17.8%。

所以说,幸亏有广东有强大的民营企业,幸亏有高水平开放,广东经济才得以继续乘风破浪。

03广东是中国的探路者

在坚持开放和力撑民营经济两块基石之上,广东的科技创新大放异彩,制造业迭创新高。

从成绩单来看:

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4万亿元,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电子信息制造、汽车、电气机械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

广东人用成绩单捍卫中国第一大省的冠军光辉。



广东人一直在努力寻求突破,因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不是一个招牌,而是一种实力。

如今,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广东造”。

人工智能领域,核心产业规模达1800亿元,算力规模、企业规模等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广东人之勇猛,颇有舍我其谁的霸气。

历史上,广东当年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杀出一条血路”,实现了中国第一大省的光荣与梦想。



如今,广东人又要出发:

这一次,有近20万亿营收规模的工业企业拼死突围鼓舞人心;

有31个制造业大类一字排开阵容强大;

有境内外1198家上市企业八仙过海各展神通;

有数百万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敬业向上奋勇争先,

广东誓要闯出一条路来!

广东是中国的探路者,虽然前路艰难,但勇敢无畏的广东人面对未来依然选择坚定前行,因为拥抱胜利是唯一的结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