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讯 “春运这段时间,我们劳模志愿服务队依托区总工会搭建的平台,一直坚守在濮阳高铁站服务一线,让许多有情怀的职工有了用武之地。”2月2日,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遵卫志愿服务队负责人郭遵卫说。近年来,濮阳市华龙区总工会聚焦三项措施,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和技能人才技术特长和专业优势,在乡村振兴、创新创造、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汇聚起劳模的磅礴力量。
搭建平台奠基础,激发劳模奋进力。去年以来,华龙区总工会开启“线上线下”宣传模式,并搭建“声网微街园书”全方位宣传劳模事迹。组织100多名劳模(工匠)志愿者成立一支劳模志愿服务队,建立一个劳模志愿服务交流群和一个劳模志愿服务站,定时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通报活动情况,打造11家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1个制造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充分发挥劳模(工匠)“领头雁”的创新、创造优势和“1+N”集群放大效应,实施“固链、补链、强链,塑链”战略,为濮阳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精准定位抓特长,引领劳模展风采。华龙区总工会依托劳模志愿服务队,并根据劳模技能特长设定文化宣教、技术指导、帮扶维权、环境卫生4个志愿服务组。在发挥各自特长的前提下,实施劳模志愿服务孵化项目,锚定号召力和带动力强的郭遵卫等3名劳模孵化出3个志愿服务分队,截至目前,带动社会志愿者2000多人加入志愿活动。抓住技术过硬的徐兴斌等10余名劳模建立创新工作室,持续深化“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特别是打造了以徐兴斌为理事长的华龙区制造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创建人大代表+劳模(工匠)联席机制,开展座谈交流,技术交流协作、联合攻关等活动3次,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10个,该创新做法入选河南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双轮驱动聚合力,助力发展出成效。华龙区总工会实施“劳模志愿服务+劳模创新工作室”双轮驱动,通过华龙区劳模志愿服务队带动一群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责任和担当。同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聚焦技术创新,从卡脖子难题找突破,引领职工掌握新技术,提升新技能,实现职工由“工”到“匠”的“蝶变”。其中,徐兴斌被评为中原大工匠,6名职工被评为濮阳大工匠,7家创新工作室先后被评为省、市示范创新工作室。
(河南工人日报记者 张潇予)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