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就读于杭高地区班。它的生源构成主要是:杭州市区高分考生,杭州下辖区县的中考前三名,以及外地想办法过来念书的学生(比如我)。
所以它是个名副其实的尖子班。
虽然已经毕业13年,但大家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分享一些我的观察:

1.江浙沪独生(子)女确实是一个很独特的文化现象。
班里60%的同学留在了杭州,如果算上定居上海的,有75%。剩下的基本是出国了。去北京/深圳/香港的非常有限。

很多江浙沪独生女段子把我们描绘得跟低能儿一样,什么早饭端到床上吃完再接着睡觉——说句刻薄的,这种低级宠法,家里有钱不到哪去。
但,江浙沪大家庭对小家庭的干预程度,确实是首屈一指的。

我大学是在上交念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跟他们聊天,会很自然聊到买房、养娃、选择定居城市……一系列很“大人”的问题。
跟高中同学呆一块,讨论的就是去哪玩、出来玩吗。我抱怨我妈乱放我东西,我同学会很自然接一句:他们大人是这样的,讲不听的!
其实我们也30岁了。
哪怕是已婚已育的同学,因为双方父母辈共同分摊了买房育儿的责任,所以都没什么真正的“大人感”。

好处是相对轻松的人生。
坏处是,长辈不可能只出钱出力不出想法,所以,如果你是个喜欢自由、独立的人,会觉得很压抑。有种青蛙被温水煮、说不出的焦灼感。

第二个感触是,人是有足够时间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
我在小红书上刷到过很多返乡见闻帖,千篇一律讲什么县城婆罗门和小镇做题家,感慨“十年寒窗不如一点特权”。只能说他们一不是真做题家,二太年轻。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洗牌,拿最近的说,deepseek的主要团队,就是浙江的小镇做题家。我一直坚信我的高中同学里也会有人借AI成为新晋传奇。

20岁的时候觉得高考是人生分水岭,28岁的时候又觉得原生家庭决定一切。
但放到长远人生看,这些都不值一提。人最后都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举个例子,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很爱钱,希望钱越多越好。
但实际上,年薪80万和年薪500万的人,90%的日子生活水平差不多,只有10%关键时刻,后者的钱会发挥巨大作用。
但是,年薪500万的人,工作压力一定大很多。
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背负这么大压力的。

我的同学里,有人放弃新加坡轻松优越的教职想要回国,因为无法忍受“一眼看到头”的人生,也有人受不了高薪牛马生活回家当全职女儿拍长长的絮语vlog。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