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2月,距离2025年养老金上调越来越近了。
去年年底,财政部、发改委等多部门接二连三明确2025年的养老金调整,给了我们退休人员非常积极的信号。
今年1月,人社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更是振奋人心。
人社部表示:2025年的养老金调整,会更多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
以前,大妈的很多粉丝总在呼吁,希望低收入老人能多涨点养老金,现在看来真的要实现了。
那具体会怎么调整呢?
01
为什么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
首先,什么水平属于是中低收入群体呢?
在大妈看来,处于养老金平均水平以下,就可以视为中低收入者。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达到了每月6147.98元,而企业退休人员只有3162元,即便经过2024年的调整,预计也就是刚刚超过3200元。
这差距差不多翻了一番,城乡居民就更别提了。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3200元以下,或是3000元以下,可能就属于中低收入人群了。
这些老人,在日常生活开销外,很难承受晚年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
养老金上涨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就是在努力创造一种更公平的养老环境,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
02
具体会如何倾斜照顾?
我们都知道,养老金调整遵循“三步走原则:定额、挂钩、倾斜。
定额调整
提高定额调整的比重,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是直接利好。
中低收入群体往往在挂钩调整中优势不明显,所以定额调整的增加对他们意义重大。
其实,我们回头看去年各地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就已经有这样的趋势了,有多个地区的定额增加额相比2023年有所增加。
关于定额倾斜,大妈分析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提高定额金额,像云南、广东、江苏等地,这两年一直在提高定额金额;
另一种是提低限高,比如当地平均养老金以上的增加15元,以下的增加30元。
挂钩调整
在缴费年限挂钩方面,可以适当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挂钩比例。
假设高收入群体每缴费一年增加 1 元,中低收入群体每缴费一年增加 1.5 元,这样就能鼓励中低收入群体在工作时积极参保缴费,同时在养老金调整中也能得到更多回报。
在与养老金水平挂钩上,对于中低收入群体可以采取额外补贴或者降低扣除比例的方式。
比如北京市2024年养老金调整方案中,养老金水平低于 6813 元以下的,每月增加 30 元;养老金水平高于 6813 元的增加 15 元,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缩小了不同收入群体在养老金调整中的差距。
倾斜调整
对于高龄老人、艰苦偏远地区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照顾,每个地区都有相应的政策。
这一部分,可以考虑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退休人员,给他们更多的倾斜照顾。
关于2025年养老金上涨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具体调整方式,官方还没有公布,以上是大妈的个人建议。
您有什么提议,评论区聊聊吧~
不管怎么说,人社部已经明确2025年继续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并且养老金将会更多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这样的举措能够有效缩小养老金差距,让退休人员在晚年生活中享受到更公平的待遇。
让我们一起期待2025年养老金上调带给我们的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