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一则“小伙长期抠鼻子感染丹毒”的新闻冲上热搜。
当事人赵先生33岁,一开始只是鼻子有点肿胀,摸到淋巴结肿大,去社区医院就诊被误诊为扁桃体发炎。
谁知就诊次日病情急剧恶化,整个面部已经肿胀到眼睛睁不开,且疼痛感十分明显,于是赶紧去医院就诊,被确诊为丹毒感染。而赵先生之所以感染,很大可能是因为长期抠鼻子导致黏膜受损,再加上经常便秘且压力大导致毒素排不出去引发的感染。
在临床上,因为挖鼻孔导致的悲剧也时有出现,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女士因为挖鼻孔引发了颅内感染。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之所以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是因为人体鼻部静脉和颅内静脉是相通的,中间没有瓣膜。
当我们在挖鼻孔时,手部的病菌就会进入鼻腔,从而导致鼻腔感染,比如鼻前庭炎、鼻前庭疖肿和蜂窝织炎等等。而鼻部感染灶的致病菌就可能通过静脉进入颅内,最终引发令人闻风丧胆的颅内感染。
每个爱挖鼻孔的人,早晚都要面临这4个后果
①诱发鼻腔疾病
大部分经常挖鼻孔的人,往往都会在潜意识中觉得鼻腔中的分泌物过多,忍不住想去清理,而这就很容易增加鼻腔疾病的发病风险。
因为鼻腔分泌物能在很大程度上阻挡人体在呼吸空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挖鼻孔则一方面会导致鼻腔受损,另方面会给病原体的入侵提供有利条件,特别是过敏体质的人可能会加剧过敏性鼻炎。
②增加肺炎风险
一项发表在《欧洲呼吸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挖鼻孔会增加肺炎风险。这是因为在挖鼻孔或者揉鼻子时,肺炎细菌传播数量最多,且传播的速度最快。
③增加呼吸道感染风险
呼吸作为人体获取氧气与排出废气的重要途径,鼻子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经常挖鼻孔可能会损伤鼻腔黏膜屏障,导致呼吸道的抵抗能力下降,很容易引发感染。
④为鼻咽癌埋下祸根
前面我们说了长期挖鼻孔会破坏鼻腔黏膜,很容易引发感染,并导致鼻前庭部位和下鼻甲等部位的炎症。
而炎症有可能进一步蔓延到内鼻部、咽部以及鼻窦部等,慢性的鼻部炎症则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鼻咽癌的祸根。
有鼻屎怎么办?如何正确清理鼻子?
首先需要陈述一个概念,就鼻子是有自洁能力的,因此鼻腔中的普通成分是不需要经常清理的。如果感觉到明显多的鼻屎,那么我们在清理时需要注意几点。
其一,手指指甲不要太长、太锋利,以免损伤鼻腔黏膜;其次,要保证手部卫生,尤其是挖鼻孔前一定要洗手;最后,鼻中隔区由于黏膜比较薄且血管丰富,所以尽量别用手去抠。
这里所说的,都是建立在你忍不住想要去挖鼻孔的前提下。如果你能忍住不去挖,那完全可以用0.9%浓度的生理盐水去冲洗鼻腔,这个是最安全的。
身上这2个部位,也尽量别经常挖
①掏耳朵
掏耳屎是很多人常见的习惯,耳屎在医学上叫做耵聍,虽然叫做“耳屎”但它有很多用处,比如能保湿、抗菌、保护耳膜和保护耳朵等等。
通常来说完全没必要掏耳朵,因为耳朵有自洁功能,多数耳屎在我们吃饭、说话、打喷嚏和打哈欠等过程中都会自行脱落排出。
如果经常掏耳朵,反而有可能使得耳道的皮肤受到损伤,增加感染风险,并引发外耳道炎。另外经常掏耳朵还可能将耳屎越推越深,引发耳垢栓塞。有些人在掏耳朵时,由于用力过度等缘故,甚至伤到了鼓膜,导致穿孔,引发中耳炎甚至是耳聋。
所以,平时尽量不要频繁掏耳朵。如果感觉到明显堵塞了,可以将医用棉签用温开水浸湿后,放进外耳道中,朝着一个方向轻轻旋转即可将耳屎带出来。
②抠肚脐
也许你曾见过肚脐眼周围有黑色的泥,甚至曾尝试过用手去抠这些泥。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泥”,是人体代谢产生的分泌物、脱落的皮质以及汗液等杂质混合在一起并遗留在肚脐眼的褶皱处,久而久之形成的一层泥垢。
虽说是泥垢,但并不意味着就能用手去抠掉。因为肚脐眼的表皮层很薄,屏障作用没有其他地方的皮肤那么强大,因此肚脐眼表皮便需要这种“泥”来保护肚脐,防止病菌侵犯。
如果你频繁或用力抠肚脐,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从而容易感染细菌,引起脐炎等疾病。另外肚脐眼周围神经末梢比较敏感,过度抠挖可能会影响周围的其他器官。
再者,肚脐眼虽然不是直接和腹腔内部连接,但平时过度的物理刺激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到腹部,从而引发腹部不适。
最后提醒一下,肚脐眼平时一般是不需要清理的,如果实在忍不住可以拿棉签蘸适量清水,轻轻打圈擦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