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你回老家过年了吗?不在老家的日子,你有没有犯过思乡病?

“思乡病”发现者霍弗尔认为,患病者会一遍遍地回忆故乡,尤其是对细节的怀念令人惊讶,他们还厌食、高烧、头痛,甚至不可抑制地失声痛哭……

自古以来,思乡之情就萦绕在中国人心头,河南人的思乡之情尤为浓烈,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犯“思乡病” ?



八两 | 撰文

01/

思乡是一种病

不得不说,中国人思乡很出名,比如“背井离乡”“锦衣还乡”。

这源头或许来自太白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亮及家乡风俗,足以让游子热泪盈眶。只是这种愁绪,今天不再有宣泄口:我们的故园正在消失。

年轻人或许吟不出“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的感慨,但恐怕这就是乡愁。

今天,当我们再去审视乡愁时,会发现无论中国、外国,这种感情何其相似。

比如“烽火戏诸侯”和“空中花园”:

都是美人儿患上了“思乡病”,中国君王为博美人一笑,导演了场“闹剧”,古巴比伦王干脆直接平地起一座通天的花园楼阁。



16世纪画家笔下的空巴比伦空中花园

我们现在知道了,乡愁并不是病,但直到19世纪,这种因“乡愁”呈现的状态仍被认为是种疾病:“思乡病”。

1688年,据说一位在德国出生名叫J·霍弗尔的瑞士随军医生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远在异乡的瑞士雇佣兵似乎有一种集体症候。

比如他们会一遍遍地回忆故乡,尤其是对细节的怀念令人惊讶,他们还厌食、高烧、头痛,甚至不可抑制地失声痛哭,并呈现颓废的状态。

于是这位医生把“故乡”和“痛苦/憧憬”词根组合在一起,杜撰出了“思乡病”。



项羽被围于垓下,刘邦军中奏起楚歌,楚军士气低落。这也是中国军队“思乡病”案例。

当时,人们认为“思乡病”非常严重。

霍弗尔认为,思乡病是因为脑部中连通身体的圆管被粘滞的液体堵塞,于是出现了症状,如果这个圆管被全部堵塞,人就会死亡。

这种惊悚的中世纪医学令人耳目一新,有意思的是,这脑补大于实际的“病”,却被中国人巧妙地化解。

我们把“思乡病”当成一种天然存在。

中国人安土重迁,但征战、饥荒从不会给老百姓安稳日子。

数据显示,自神农时代到1911年,历史上具有文字记载的战争共3791次。

更不用说苛政导致的赋税徭役,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使“贫者无立锥之地”,流民四散。

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更为乡愁增加了悲剧色彩。



汉族历代迁徙示意图

所以文学作品大量描写此种情景:游子离乡远行,妇人告诫要“努力加餐饭”;游子在外长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此后,这竟成了恒久主题,继而影响宋明文人。

他们心系故园却为官一任,内心矛盾难以调和。

就使苏东坡在苏杭做官,即便坐拥“江山风物之美”,仍发出了“归去应须早!”的感慨。

02/

现代社会的思乡病,

人们在城里回望故乡

时间流转到现在,没人能阻挡历史车轮。

要知道,1840年中国城镇化率才略高于5%,往上捯三代,谁都是农村人。

乡村是所有中国人的乡愁源头。

即便苏轼生活在现在,他也早已缺乏参照系,其山水田园早已被压成齑粉。

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基建、候鸟般的迁徙。

1840年还有95%的人生存的乡村,正在快速变化。有数据显示,21世纪头个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减至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

冯骥才说,这消失的90万个村落,价值堪比长城。

而且,在村落锐减同时,我们还看到,每年还有近30亿人加入“春运”大军: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



中国春运

无数的火车、客车、飞机,连接着两个极端:最城市、最乡土。

它们在不断变化,“最城市”仍赶着潮流,“最乡土”正学习如何变得摩登。

我们的乡愁,似乎在慢慢消散。

李子柒当初凭借田园般的场景、唯美的镜头、古朴的内容,在互联网居然收获了上千万粉丝,还被当成“文化输出”案例被点名表扬。



李子柒的“田园生活”大受欢迎

像她这样的“网红”有很多,她们即便“粗劣”地生活,却被异常欢迎。

这又是为什么?

从本质上说,这仍是“思乡病”在作祟。

只是今天的思乡病,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回到家乡,喝碗浊酒、插根茱萸。

当下城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尤其给年轻人带来忧虑和不确定,“乡愁”因此转向。

比如,在《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中,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有海量用户发送弹幕“是我老家!”“到我大河南了!”

但看视频的他们,可能正在北、上、广、深的办公室加班。

换句话说,即便传统“思乡病”客体对象消失了,我们仍葆有乡愁,今天我们可以把它抽象成“原乡”。

那就是生命最初的起点,人们用这种共同体构想自己的乡愁想象。

03/

疗愈思乡病

几百年前,当那位瑞典军医杜撰了“思乡病”概念后,无非是让士兵赶紧回到自己的家乡,但这个词从他开始了大流行。

凭借中世纪不一样的画风,我们当然还能想象到其他方法。

比如放血。

这种疗法可谓最知名。

含有“净化”“驱除邪祟”意味的放血疗法,被应用到包括黑死病、思乡病疾病中,还有医生认为水蛭能够达到更好效果。

中世纪医学另外一个原则是,是用更痛苦的方式治疗,于是有医生活埋了两位士兵,以震慑那些患有思乡病的士兵们。

如今回望,这些故事会成为猎奇的谈资。

而所谓“思乡病”,在1870年后已明确不再属于医疗范围,人们开始用社会视角观察它。

这种观察具有现实意义。如首次留学,怎么处理社交生活,如何排解乡愁?如何处理“怀旧”情绪。

对于此,人们认为重要的疗愈方式,就是文学与语言。

文学作品中主人公找到故乡(或自我)的心路历程可以复刻到你的内心,而母语的力量,则给人以安全感,构建了每个人自由自在的场域。

母语永远在潜意识中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多年旅居国外的作家仍用母语写作,在台湾半个世纪的河南诗人痖弦仍操着南阳话。



痖弦的籍贯是河南省南阳县

可以说,方言,就是一块地域人的母语和解药。

这也是为什么,在异乡看到方块字、听到乡音时,人们总会涌起心潮。

(图片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