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的“暗鹰”高超音速武器(LRHW)又闹出了大新闻。原本计划在2025年部署的这款“未来武器”,突然被曝出弹头杀伤效果存疑,甚至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这意味着,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武器至少还要再“磨蹭”一年才能服役。更尴尬的是,美国海军的朱姆沃尔特舰已经改装好了垂发单元,结果现在却要面临“有枪无弹”的窘境,估计得“裸奔”一年。



“暗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暗鹰”是美国陆军研发的一款远程高超音速武器,设计目标是能以十几马赫的速度精准打击3000公里外的目标。它由火箭助推器和滑翔体组成,理论上可以在发射后快速机动滑翔至目标,实现“无法拦截的打击”。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款武器的研发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测试中屡次出现低级故障,比如发射架问题导致三次测试失败,甚至导弹点火都成了难题。

虽然去年5月和12月的两次测试终于成功了,但美国防部却突然宣布要重新评估弹头的杀伤能力。这就让人不禁想问:这两次成功的测试难道没有靶标吗?如果没打中目标,那成功的意义何在?有分析认为,可能这两次测试虽然发射成功了,但弹头并未命中目标,或者杀伤效果不达标。毕竟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的技术难度极高,不仅需要精确的侦察数据链,还得具备中继制导和黑障后的通信能力。而美军在这方面似乎还没完全搞定。

技术问题之外,还有“天价”成本

除了技术上的挑战,“暗鹰”还有一个让人咋舌的问题——成本。根据公开消息,这款导弹的计划生产数量仅为66枚,但开发成本高达44亿美元,生产成本25亿美元,合计71亿美元,平均每枚导弹的成本超过1亿美元。而美国国会预算处最初评估的成本仅为4100万美元,这意味着实际成本是预算的250%!



美军采购中的“天价”黑历史一直有之,比如2000美元的咖啡杯、10万美元的螺丝、600万美元的几只山羊等等。更离谱的是,美国重返月球的SLS火箭发射架,造价竟然从最初的3.83亿美元暴涨到27亿美元,而且还延迟到2029年才能完工。相比之下,“暗鹰”的成本超支似乎还算“温和”了。

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稳扎稳打,玩出新花样

与美国“暗鹰”的坎坷命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早在2017年,中国就成功列装了DF-17高超音速导弹,至今已服役8年。而美国的高超音速武器却还在测试中,甚至屡次失败。

更让人惊叹的是,中国不仅在高超音速武器上取得了突破,还开始探索更高端的技术应用。比如,中国已经公开了多款高超音速飞行器,包括MD-19、MD-22和MD-25。这些飞行器不仅速度惊人,还能在临近空间进行复杂机动,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载人高超音速战斗机的雏形。相比之下,美国还在为“暗鹰”的弹头杀伤效果发愁,差距不言而喻。



中国在高超音速技术上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从上世纪80年代的“863计划”开始,中国在基础科技和军事科技上进行了长期积累。正是这种稳扎稳打的态度,才让中国在高超音速领域实现了“井喷式”发展。

美军激光武器:这个必须要小心

除了高超音速武器,美军还在激光武器上投入了大量资源。最近,美国海军的“普雷布尔”号驱逐舰成功测试了HELIOS激光武器,据称可以轻松拦截无人机甚至迫击炮弹。虽然具体功率未公布,但推测可能在60千瓦左右。



相比之下,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同样不遑多让。早在2014年,中国就向沙特出口了“寂静猎手”激光武器,功率为30千瓦。考虑到中国自用武器通常比出口版更先进,中国激光武器的实际功率可能更高。至于具体进展如何,大家可以大胆猜测。

从“暗鹰”的屡次失败到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稳步发展,再到激光武器的较量,美中两国的科技竞赛正愈演愈烈。美国虽然在某些领域仍占据优势,但近年来屡屡出现的技术瓶颈和成本超支问题,无疑暴露了其研发体系的短板。而中国则通过长期积累和稳扎稳打,逐渐在高科技领域崭露头角。



未来谁将在科技竞赛中笑到最后?或许答案已经逐渐清晰。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科技的发展同样需要时间和耐心。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稳扎稳打才是硬道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