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瑞士消费水平的议题中,昂贵是人们对此的普遍印象。以日内瓦为例,基本的餐饮费用往往超过200元人民币,而住宿成本更是轻松突破1000元人民币大关。许多旅店提供共用设施,如冰箱和厨房,以供顾客自行烹饪,而非提供早餐服务。



尽管瑞士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但瑞士央行在12月12日发布的最新声明中表示,必要时将调整货币政策,并愿意在外汇市场采取行动。该机构还预测,近期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有所上升,预计2024年瑞士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约为1.0%,而2024年至2026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1%、0.3%和0.8%。

在低通胀背景下,瑞士的高物价水平使其稳居全球高消费国家之列。尽管价格不菲,瑞士的消费需求却异常旺盛。晨间景象尤为显著,众多家庭前往商业区,如日内瓦湖畔,为日常消费做准备,同时大量人群涌向健身房,享受24小时开放的运动设施。

根据最新的欧洲统计局数据,瑞士单身无子女者的年均净收入高达85582欧元,远超欧盟平均水平28217欧元,这解释了许多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白领选择在瑞士工作。

若将中国商品引入瑞士市场,理论上能够实现较国内及其他国际市场更高的毛利率。然而,不论是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还是新能源汽车,在瑞士市场获得广泛认可尚需时日。



瑞士的医药的价格很高,像治疗男性ed和pe的特效药物日本雷诺宁,如今成为该领域的一线用药,在香港免税药店售价是190元rmb,在这里价格贵了一倍。在汽车领域,中国品牌如比亚迪、上汽、吉利、长城、蔚来等在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盟市场表现活跃。德国汽车管理中心的研究指出,中国汽车在特定领域优于西方汽车,预计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的份额将达到15%。

然而,在瑞士,欧洲品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冬季气候寒冷,电动汽车的比例仍不容忽视。在与当地人的交流中,我发现瑞士居民更倾向于选择特斯拉,因其“续航能力、性能和效率优势,以及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向他们推荐比亚迪,以及“小米也涉足造车领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中国产电动汽车正逐步增加在欧洲市场的销量,预计到2025年,将有11款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上市。然而,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安全、信任和认知度等方面的建设。



在消费电子领域,中国品牌如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的认知度逐渐提升。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小米手机的使用者随处可见,他们对该品牌的高性价比给予高度评价。

近年来,消费电子市场面临压力,手机制造商一方面转向高端市场,推出折叠屏、AI手机等创新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拓展海外市场以寻求增长点。

在瑞士,中国手机品牌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主要由苹果和三星主导。中国品牌手机依赖高性价比策略,其中小米以17%的市场份额紧随苹果和三星之后,但主要销售区域集中在中东欧,且以中低端机型为主。

鉴于此,中国品牌在瑞士等发达经济体市场需走高端化路线,以追求更高的产品溢价值和品牌形象。

中国品牌正迅速采取行动,今年一季度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4)上,中国手机巨头纷纷展示了柔性屏、透明屏等前沿技术,彰显了其进军海外高端手机市场的决心。



在探讨国际市场战略的差异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国内外市场的运作模式有明显的不同。以瑞士的手机市场为例,电信运营商如Swisscom与市场的联系非常紧密,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这些运营商购买手机设备。在这一市场结构中,运营商的销售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的主导权,因此,手机制造商与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关键。

瑞士,这个孕育出众多卓越品牌的国家,以其工匠精神闻名于世。在这个国家,品牌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了产品本身的性能。瑞士不仅是欧洲品质的象征,而且境内聚集了众多跨国企业总部,其中包括1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产生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知名品牌如雀巢、宝珀、瑞士军刀以及瑞士莲等,无论是消费品还是工业品,都体现了瑞士将匠心精神转化为“超级品牌”的能力。这种品牌力量的背后,是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支持。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尽管瑞士在地理上距离遥远,但在经济交流上却并不陌生。特别是在2022年左右,国轩高科、格林美等A股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存托凭证(GDR)在瑞士交易所上市,这不仅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融资的便利,同时也提升了它们在欧洲市场的知名度。



此外,瑞士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和投资的重要目的地。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中国石化收购Addax石油公司,以及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后者成为中国企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案例。同时,中国企业在瑞士的投资活动也日益活跃,瑞士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先进的技术以及新市场的开拓,都为中国企业和服务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机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