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海南频道

人民网儋州2月5日电 (记者李学山)近日,儋州市西部海域出现水色异常现象,目前已经大部分消退。儋州市海洋部门介绍称,该水色异常现象是由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为有害赤潮。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这种赤潮现象将可能维持,市民、游客和渔民应减少亲水临水。

儋州市海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种水色异常现象是由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球形棕囊藻归属定鞭藻门,以游离单细胞和胶质囊体两种形式存在,单细胞直径仅几微米,而囊体细胞包裹在多糖组成的透明胶质中,赤潮发生时会产生大量黄褐色的囊状群体漂浮在海中,囊体最大直径可达数厘米,肉眼可见。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时,远处看水体表面似乎覆盖一层“油污”,单个囊体类似“黄色果冻”,其胶质囊体富含多糖可以堵住鱼鳃,导致鱼类缺氧死亡,为有害赤潮。

海南岛西北部近岸海域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为球形棕囊藻高发期,与气候和水温变化有较大关系,一旦短时间内气温升高极有可能引发球形棕囊藻赤潮。球形棕囊藻赤潮是我国常发的赤潮种类之一,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多为冬季,由于其体积过小,赤潮暴发后很难通过人工方式消除,通常做法是等待其自然消亡。

受气象因素影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这种赤潮现象将可能维持,市民、游客和渔民应减少亲水临水,请勿在赤潮发生海域区域进行捕捞、游泳、赶海游玩等活动,如在海边发现囊体,尤其是破碎状态的囊体,或者发现海面出现泡沫,请不要下水或垂钓。

儋州市海洋局特别提醒:球形棕囊藻可能携带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病菌,容易造成感染或引发过敏等身体不适症状,请勿在赤潮发生区域进行捕捞、游泳等活动,应减少亲水临水。同时,藻类大量繁殖会导致海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并阻塞鱼鳃,导致鱼类窒息死亡,滨海旅游和渔业养殖等涉海单位要密切关注赤潮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或避免损失。

人民网记者查询到,今年1月初,海口市秀英港至省会展中心近岸海域以及荣山寮村至金沙湾滨海公园一带海域出现水色异常。根据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组织的现场采样监测结果,并结合该中心与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现场巡查,初步判定此次水色异常是由球形棕囊藻暴发而引发的赤潮。

海南省海洋灾害应急专项工作办公室就此发布提醒说,球形棕囊藻可能携带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病菌,容易造成感染或引发过敏等身体不适症状,请勿在赤潮发生区域进行捕捞、游泳等活动,应减少亲水临水。同时,藻类大量繁殖会导致海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并阻塞鱼鳃,导致鱼类窒息死亡,滨海旅游和渔业养殖等涉海单位要密切关注赤潮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或避免损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