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六的深夜,山西大同零下15度的寒风里,一位父亲正在给刚出生的孩子轻声哄睡。

手机突然震动,电话那头传来冷硬的命令:

"立刻去店里开灯!否则公安撬门。"

这通电话,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碎了节日应有的温情脉脉。

监控视频记录着荒诞一幕:

身着"平城综合执法"制服的身影,手持电筒如临大敌,剪断两道门锁闯入商铺。

他们的目标不是缉拿要犯,而是寻找商铺电灯的开关。

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全国上下倡导"放管服"改革的第九个年头,发生在中央三令五申"杜绝层层加码"的当下。



01

2月4日,山西大同鼓楼东街商户岳老板,向记者诉说了自己闹心事。

一周前,大同平城区古城街道办鼓楼社区向下面的商户发了通知:

要求从除夕到正月十五的17天内,商铺屋内屋外应该亮灯。



17天,天天晚上亮灯。

“我一个月电费是3000块钱左右,一度电一块钱!”

算下来,连续17天12小时照明,就要多掏不少电费。

电费谁给?不知道。

有没有收益,没说明。

但商户们很配合,大部分都照做了。

只有岳老板“没有配合到位”。

2月3日,大年初六,晚上10点,他已经关灯歇业了,临走之前,他开了店外的招牌灯和门外的灯。但顺手把店里面的灯关了。

可没想到,就是这个疏忽,让他经历了难忘的一晚。

晚上11点多,正是睡觉的时候,他被当地的物业城管打电话,让让去店里开灯。

岳老板说过不去了,因为他儿子刚出生,还没满月,自己都已经哄着孩子睡觉了:

“我解释说,我已经闭店了,没人了。对方说,不营业了也得开灯,必须得全开。我说这是啥逻辑?我闭店了还要开灯吗?”
“对方态度很强硬,我有电话录音,让我必须过去把灯打开,要是不开灯,他们就找公安把门撬开。我说这不对吧,执法也不能这么执法吧?”

电话录音中,对方毫不退让:

“你给我发个信息,说你同意。你意思就不配合?你人在哪呢?你不犯法,那行吧,那就这样吧,我给你录着,你再说一遍,我告诉你,人可以走,灯得留,这是全市统一规定。”

"当"倡议"异化为"命令",当"服务"蜕变为"执法",我看到的不是万家灯火,而是权力越界的探照灯。

02

岳老板被这盏灯刺的晃眼,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通过店内监控看到,电话后没过10分钟,自己的地安门店门撬开了,然后有人把店里所有的灯都打开了。

“上门的是城管和消防,视频里穿制服的是城管,但我都不认识。”

而后,岳老板还发现自己店里的门和锁都已经损坏。

大门上的锁被剪断,第二道门的地锁也损坏,门板已经撬得变形,关都不上。



岳先生对记者感叹:

“我们这里向来都是一刀切,年前所有街道的广告牌子,不管你花了多钱,没人通知,直接驾着吊车,连夜都拆除了。我光是广告灯箱就投入2万多元,也是才换新的,也就半年左右。我去问,人家说统一都砸烂了。”

“我们当地宣传说配合开灯的商户达到97%,我们不配合的3%就活该被撬门吗?”

《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实施行政强制执行。

况且,撬门行为已涉嫌违反《刑法》二百四十五条非法侵入住宅罪。

但吊诡的是,当岳老板报警时,派出所竟以"管不了"推诿,后来他又打了12345投诉,但:

“到现在没有任何单位部门给我解释说明情况。”

价值数万的灯箱在吊车铁臂下化为齑粉,商户的质问换回"统一规定"四个字。

基层治理的法治底线,在"统一规定"面前脆弱得如同被剪断的门锁。

“联合行动”的尽头,竟然是是法治让位于行政命令。

03

亮化工程,亮的是城市的形象。

开灯,开的是城市的面子。

但真正的古城韵味从来不在通宵达旦的灯光里。

平遥古城夜晚的朦胧灯火,丽江四方街的烛影摇红,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夜晚,恰恰因其节制而动人。

当我们的城市管理者用强光涂抹夜色时,是否想过:

灯火辉煌下的千店一面,不正是对历史文化最大的背叛?

没有搜查令,就撬开商户的门锁。

没有执法权,就强行入户开灯。

甚至,在中国没有一个法条规定商户必须晚上开灯的情况下,他们仅仅凭借一个社区公章的“倡议书”,就把商户们管得踏踏实实。

当权力之手可以随意伸向百姓的门锁,再璀璨的灯光也照不亮民生的希望。



某餐饮协会统计,过度亮化使中小商户运营成本平均增加8%。

而在大同的这个社区,商户们不仅要承受经济压力,更要面对"随时可能被破门而入"的心理恐惧——

这种恐惧对营商环境的伤害,远甚于电费账单。

当千年古城沦为灯光秀背景板,我们失去的何止是电费?

深夜11点被撬开的商铺大门,照出的是某些地方治理能力的"灯下黑"。

城市亮化,有着太多的途径。

广东某古镇,政府购买服务安装智能控制系统,商户只需缴纳基础电费,既能保证景观效果,又不增加经营负担。

2022年,浙江推行的"综合查一次"制度,杜绝了多头检查。

深圳还在2023年出台了《行政合规指引清单》,将"不得干扰企业正常经营"写入红头文件。

这些改革的核心逻辑,就是把"权力清单"变成"责任清单",将"管理思维"转化为"服务思维"。

成都锦里的经验表明,适度灯光+文化创意+商户自治,才能营造真正有生命力的夜间经济。

真正的城市之光,不在彻夜通明的商铺里,而在法治的阳光下,在权力的谦抑里,在管理者对民众最基本的敬畏中。

当一座古城需要依靠撬门开灯来营造盛世图景时,每个公民都有责任追问:

这样的"亮化",究竟照亮了谁的面子,又遮蔽了谁的明天?

-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