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坪上镇时荣桥,是一座古老的风雨桥,至今已五百周岁高龄了。近日又获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殊荣。
坪上山高溪多,仅镇内就建有黛水桥、三溪桥、罗家桥、时荣桥等28座风雨桥。而其中又以时荣桥最具特色。
时荣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开始为木板桥,嘉靖42年(1563年)建石拱桥。清乾隆15年(1750年)进行复修,整体为三拱石桥,青石方料,桥长29米,高6米,面宽5米,每拱跨径8米。是新邵县内仅存的明代石拱屋桥。2011年8月24日立为县内文物保护单位。2025年年初,又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殊荣。
时荣桥在修建过程中,流传着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建桥时,一块用于压墩的大青石极为沉重,众人无计可施时,一位神秘老者用稻草绳与竹鞭轻抽,石头竟自行就位,成为镇桥石。且每日有百名工人修桥,吃饭却只见九十九人,相传是有神仙暗中助力,为建桥添上了神秘浪漫的色彩。
这座桥还与诸多仁人志士紧密相连。百年前,神州大地风起云涌,革命先驱周叔川在时荣桥头和众多志士结社起义,密议反清,使大同镇成为了革命小中心。
1937年,当不可一世倭寇用铁蹄恣意蹂中国的时候,出生于时荣桥头,身为国民革命军 53 师 317 团少校的周凤翔率500余将士在淞沪战场浴血刃敌,与全体将士全部壮烈殉国,无一生还。其铮铮铁骨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久久回荡。
从晚清至抗日时期,时荣桥头以周琨为代表的周家 “一门十一忠烈”先后为国家献出宝贵生命,其中有周叔川的两个儿子、四个侄孙、一个外甥和一个曾外甥,此等忠烈,放眼中原,能有几人?时荣桥,一座饱经沧桑的桥,一座见证历史培育英雄的桥,它的故事,时时在中华大地震耳发聩。
(作家简介:谭擎玉,男、湖南省新邵县人,法学学士,文学湘军少壮派作家,2000年10月出生,6岁时在省级主流媒体发表文学作品,13岁加邵阳市作家协会,时为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市级作家协会会员,全国200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至今已发表作品百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