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骗局泛滥:揭开诈骗新套路的画皮
骗子又来农村捞钱了。这几天我走访安徽北部农村,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 - 一伙骗子用三天时间,就让一个村子里的老人们损失了十几万养老钱。
派出所小张警官给我看了最近的报警记录,光这个月就接到14起农村老人被骗的报案。“骗子手段花样翻新,专挑留守老人下手,让人心寒。”小张说这话时直摇头。
我在大队部门口遇到几位上了当的老人。67岁的张大爷跟我说起当时的情景:“那天早上,村口来了辆皮卡车,说是企业做公益,发免费礼品。大伙儿一看,真给东西,牙膏牙刷都是新的。谁不爱占这便宜?”
这伙骗子很有套路。第一步是通过小恩小惠博取信任。上午发完日用品,下午又说送塑料盆。等把老人们的戒心都放下了,就开始正戏 - 推销所谓的“神奇内裤”。
“那个男的站在车上使劲忽悠,说这内裤能治高血压、糖尿病,不用吃药打针。还说电视台哪个明星都在穿。一条50块,限购4条。”72岁的王奶奶懊悔地说,“我当时真信了,借钱买了4条,这下可把我儿子气坏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村里一位退休教师也上当了。这位老先生买了2条,说反正也不贵,试试看。这事让我很震惊,骗子们的忽悠本领已经到了连知识分子都能唬住的地步。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已达1.3亿,占农村人口的23.8%。这庞大的“银发群体”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唐僧肉”。
我采访了当地派出所的治安科长。他分析说骗子们盯上农村主要看中三点:第一,老年人防范意识普遍较弱;第二,子女大多外出打工,无人照看;第三,农村基层治安力量相对薄弱。
“现在的骗子很会钻空子。”科长说,“他们不玩什么高科技诈骗,就靠几件小礼品和花言巧语。还专门挑村委大院这种地方搞活动,让老人觉得有官方背景。”
采访中我发现,上当的老人大多抱着这样的心理:“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听说能治病,想试试。再说在村委大院门口,不会有假。”这种朴实的信任,恰恰被骗子利用了。
村里的老刘头给我讲了一个细节。那天骗子演讲时,特意安排了个年轻女孩在人群里,一会儿叫爷爷,一会儿叫奶奶,嘴巴特别甜。“就是为了让咱老年人觉得亲切。”老刘说。
今年以来,这样的骗局在农村频频出现。骗子们打“养生牌”、“政策补贴牌”,有的甚至冒充政府工作人员。手段一个比一个花。
村支书老李告诉我,前段时间又有人打着“银行回收旧硬币”的旗号来骗钱。说交300块钱入会费,就能高价回收老人家存的二分钱硬币。结果收了钱就跑路了。
基层干部小王说:“咱们村现在每个月都组织反诈宣传,但老人记性不好,容易忘。关键是要让子女、村干部、派出所形成保护网。”
针对目前的情况,我建议农村老人要牢记几点:
- 1. 不要轻信推销,遇到重要决定要和子女商量
- 2. 天上不会掉馅饼,对方说免费的时候要特别警惕
- 3. 不要被“专家”、“明星代言”等头衔迷惑,要看清对方资质证明
- 4. 收到各类补贴通知,一定要先找村干部或相关部门核实
- 5. 保管好个人信息,不给陌生人透露家庭情况
对于在外打工的子女,也要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提醒老人提高警惕。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村委会或派出所报告。
根据公安部最新通报,农村诈骗案件占全国诈骗案件总数的37.6%。这个数字说明农村反诈形势不容乐观。保护好农村这块“软肋”,任重而道远。
“城里骗子越来越多,套路也越来越深,大家都提高警惕了,他们就把目标转向了农村。”派出所小张说得在理。咱农村老人省吃俭用攒的养老钱,可不能让骗子三两下骗走了。
面对骗局,单靠老人自己提高警惕还不够。需要政府加大打击力度,完善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子女多关心老人,及时提供帮助;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守护好农村这块净土。
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筑起反诈防线,还农村一片朗朗晴空。
记者:老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