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波 通讯员 王柳 吴雪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青岛地铁累计运送乘客677万人次,公共交通分担率过半,不仅织密了市民返乡出游的“幸福网”,更以轨道交通之力助推城市文旅经济焕发新活力。
“多守候82分钟”拓宽乘客归家路
面对返乡、出游、探亲“三流叠加”的春运考验,青岛地铁精准施策,通过高峰时段运力提升20%、首次实施春运期间延时运营等创新举措,确保运输服务“不断档”。1号线、3号线、2号线作为客流“主力军”,分别以约214万、132万、125万人次客运量扛起运输重任。
地铁青岛北站、青岛站等枢纽车站作为“交通门户”,累计客运量分别达62万人次、40万人次,有效助力文旅经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青岛地铁通过国际邮轮港、轮渡与水路运输衔接,首次实现了海陆空各类交通方式的全覆盖,串起胶东国际机场与国际邮轮港两大国际化交通门户。
青岛地铁今年首次在春运开展延时运营,延时衔接青岛北站、青岛站、胶东机场等交通主要枢纽,以“多守候82分钟”的诚意延长乘客归家之路的“温暖半径”。延时后,每日青岛站、青岛北站增加覆盖11列次,胶东机场增加覆盖9架次,覆盖程度均创历年春运新高,目前已累计增加服务6万名乘客。
轨道交通“一小时生活圈”重构文旅新版图
“小时候,每次过年父母都骑着自行车带我来逛糖球会。现在有了孩子,我也带他过来玩,只不过换成地铁出行,更便捷也更舒适了!”走出中山路站外,市民李先生一家四口来到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孩子们正兴奋地左顾右盼,手里紧紧攥着刚买的糖球。
这个春节,中山路站日均客流增长2.5倍,印证着轨道交通对老城复兴的强劲带动。毗邻车站的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以“传统民俗+国潮时尚”的创新表达,市民游客纷至沓来。地铁线网犹如“文化丝带”,将历史城区、滨海景观、现代商圈串联成珠,让“乘着地铁逛青岛”成为文旅新时尚。
除大鲍岛外,栈桥上空飞舞的海鸥,夜幕下浮山湾灯光秀以及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都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邻近景点的中山路、青岛站、五四广场、燕儿岛路、浮山所、人民会堂等热门站点累计承运乘客人数近130万人次。轨道交通正以“一小时生活圈”的集聚效应,重构城市文旅经济新版图。
乘客的大事小事,他们都当自己的事
“无论大事小事,他们的工作人员都能当自己的事办。”
“青岛地铁的服务真的没的说。”
春节假期,一封发布在某社交平台上的感谢信引起了不少网友对青岛地铁服务的连连好评。起因是外地游客来青游玩时,因腿脚不便向辽阳东路站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员工不仅提供轮椅等设备,还全程爱心接力护送,直至将乘客送到住处。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一家人对青岛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帖子一经发出,评论区秒变“夸夸群”,优质服务得到广大市民乘客的一致认可。
一名六旬老人在长沙路站出站时因身体不适突然倒地不起,车站工作人员及时伸出援手,在站外冒着低温,脱下棉衣盖在老人身上为其取暖。贴心的服务让老人感动不已,他在康复后联系媒体记者向员工送去了感谢……除此以外,地铁人的身影还活跃在社会每个角落:串门拜年时从着火的邻居家搬出四个煤气罐,下班路上扑灭山坡火灾……春节假期,十余名员工累计参与灭火四次,用专业的能力和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服务品质是城市文明的缩影。春节假期,青岛地铁推出“绿波畅达”、行李打包、无障碍服务等全流程便民举措,累计为1.6万人次提供特色服务,收获百余件乘客表扬。从外籍游客的贴心指引到赶车旅客的“绿色通道”,从春节主题广播的声声祝福到车站员工的笑靥如花,地铁空间化作传递城市温度的“会客厅”,让“畅达幸福”服务品牌深入人心。
从交通动脉到经济走廊,从出行工具到文化载体,青岛地铁的春运答卷,彰显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当飞驰的列车载着万家灯火驶向春天,这条地下长龙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强劲引擎。
为保障您的出行便捷顺畅,2月5日、2月13—15日(正月十六至十八),青岛地铁将继续延长1、3号线及8号线机场直达列车运营时间,守护乘客出行路。延时期间,1、3、8号线各站首末车时刻有调整,其他线路各站首末车时间保持不变。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