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钛媒体AGI编辑林志佳拍摄)

ChatGPT狂飙近800天,中国开源AI公司DeepSeek引爆了新一轮AI热潮,但中国融资规模依然不及美国。

2月4日消息,钛媒体AGI获悉,CB Insights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 AI 领域投融资事件总数达4505件,比上一年的4236件增加6.35%;融资总额达100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83.5亿元),比上一年的559亿美元增长79.61%,占全球融资总额的69%。

仅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AI领域融资规模增至438亿美元,环比增长159%,主要得益于市场对模型和基础设施领域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其中包括Databricks公司获得100亿美元融资,以及Thrive Capital、英伟达、软银等机构对OpenAl的66亿美元融资等。

然而,CB Insights认为,尽管中国的DeepSeek颠覆了人们对强大 AI 模型技术的看法,但是,2024年,中国 AI 初创企业筹集的资金仅52亿美元,占美国 AI 初创企业筹集资金763亿美元的7%,中国 AI 投资热潮远低于美国。

(来源:钛媒体AGI编辑整理)

如今,DeepSeek 的日活跃用户(DAU)已突破 2000 万人次,达到了 ChatGPT 日活水平的 23%。这一强劲表现,甚至促使 OpenAI 不得不发布 o3-mini 产品的相关进展。

2月4日,OpenAI CEO奥尔特曼(Sam Altman)表示,该公司没有计划起诉中国DeepSeek,“我们打算继续打造出色的产品,并在模型能力方面引领世界,我认为这样会很好。DeepSeek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模型,但我们相信我们会继续开拓前沿并推出出色的产品,所以很高兴能有另一个竞争对手。”

每两家科技独角兽中,就有一家AI公司

过去一年里,全球投融资领域依然表现低迷,创投行业募、投、管、退都面临承压。除了AI行业之外,投资活动整体呈现收缩态势。

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投融资交易数量接近2.7万件,达26961件,同比下降19%,创8年(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投融资总额2746亿美元,比2023年的2628亿美元增长4.5%,但比2022年下降37%。


报告显示,投融资降幅最大地区包括中国(同比下降33%)、加拿大(下降27%)和德国(下降23%),而亚洲的日本、印度和韩国等逆势而上。

同时,全球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独角兽”公司增长迅猛,尤其是 AI 独角兽企业明显增加,平均每两家科技“独角兽”中,就有一家是 AI 公司。

据CB Insights统计,2024年,全球新增72家独角兽公司,其中32家为 AI 初创公司,占比高达44%。而这些 AI 公司成长为独角兽的速度(中位数为 2 年),远快于非 AI 公司(中位数为 9 年),同时2024年新增AI独角兽的中位数只有203名员工,规模是非 AI 公司的二分之一(414名员工)。

这是 AI 独角兽数量和所占比例最高的一年。过去十年来,AI 独角兽所占比例(2015年6%)增长了7倍多(700%)。

截至目前,全球拥有1258家独角兽公司,总价值超过4.325万亿美元。

其中,总部位于中国的独角兽公司共有162家左右,包括估值3000亿美元的字节跳动、170亿美元的小红书、150亿美元的大疆创新(DJI),以及 AI 公司智谱(30亿美元)、月之暗面(Moonshot AI,33亿美元)、百川智能(27.7亿美元)、壁仞科技(23.2亿美元)、旷视(40亿美元)、依图(21.7亿美元)、云知声(13.1亿美元)等。

而全球独角兽排名第一的则是马斯克创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估值高达3600亿美元,这是美国一家民营航天制造商和太空运输商,希望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并使人类成为多行星种族,目标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人类送到火星上。


然而,当前1200多家独角兽公司中,企业普遍面临估值压力,超过三分之一自 2021 年以来没有筹集资金,其中 100 多家公司最近的估值正好是 10 亿美元,这意味着估值已经进入“瓶颈期”。

例如,上榜的自动驾驶独角兽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尽管估值已高达114亿美元,但目前该公司却已发不出薪资,即将面临倒闭边缘。纵目科技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25亿元、4.69亿元和4.98亿元,净亏损分别为4.34亿元、5.88亿元和5.64亿元,累计亏损近16亿元。

然而,AI 行业依然大热,OpenAI、xAI等公司开始引领全球 AI 融资热潮。过去的2024年,全球 AI 领域融资总额高达1004亿美元,其中695亿美元来自单轮巨额融资(交易价值 1 亿美元以上)。

按季度计算,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 AI 投融资额增至创纪录的 438 亿美元,环比增长2.5倍以上,其中巨额融资轮次占融资总额的比重高达80%。

地区来看,2024年,美国 AI 领域投融资事件达2189件,投融资额763亿美元,占据了全球 AI 融资 (76%) 和交易 (49%) 的主导地位。


除美国外,欧洲成为全球潜力巨大的 AI 初创企业聚集地,在筹集资金的 AI 公司中,以色列新增全球最多的 AI 创新创业公司。

中国市场方面,2024年,中国 AI 领域投融资事件达301件,总融资规模达52亿美元(约合378.74亿元)。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 AI 领域投融资额达10亿美元,相比美国第四季度融资事件(548件)和交易总额(380亿美元)都有所减少。


行业来看,金融科技、数字健康和零售科技等垂直技术领域在整体 AI 交易中所占比例较小,从 2019 年的 38% 下降到 2024 年的 24%。

但在生成式 AI 崛起的背景下,专注于基础设施和 AI 应用的公司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2024年,共有13笔1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其中大部分都投向AI模型和基础设施公司,其中,OpenAI、xAI和Anthropic在2024年五轮融资中占了4轮,资金用以前沿AI模型开发。

单个项目中,OpenAI以估值1570亿美元,排在全球独角兽第三名。最新消息是,OpenAI正进行新一轮400亿美元的融资,软银将领投,公司价值有望超过3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6万亿元),截至目前,OpenAI年化收入超72亿美元,算上软银的每年30亿美元采购承诺,OpenAI年收入将超过100亿美元,但该公司仍亏损50亿美元。


而马斯克创立的xAI公司,在2024年投融资市场表现突出,C轮融资60亿美元(约 438.2 亿元),投资方包括英伟达、AMD、A16x、贝莱德、富达管理与研究公司、光速创投、MGX、摩根士丹利、OIA、卡塔尔投资局(QIA)、红杉资本、Valor Equity Partners 以及 Vy Capital 等。

另外,Databricks完成100亿美元的融资,也成为去年全球 AI 融资额第一名。

2024年,近四分之三(74%)的 AI 交易仍处于早期阶段,大部分 AI 初创公司融资趋势呈现更小的团队、更快的速度跻身独角兽行列等。

退出层面,去年全球IPO表现不佳,导致投资人转向收购方式进行退出(M&A)。

毕马威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IPO市场集资总额为1191亿美元,涉及1159宗上市项目,与2023年相比,集资额及上市宗数分别下降9%和15%。其中,印度预计在集资额和上市宗数上均领先全球,美国两大证券交易所紧随其后,而香港和上海则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

其中,A股市场录得125宗上市项目,集资总额人民币1191亿元(约合163.52亿美元),与2023年相比,集资额下降68%,上市宗数下降61%,申请A股IPO企业数量也下降到293家。其中,2024年A股近一半的集资额来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上市项目,共有26宗,集资额为552亿元。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科技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等待时间达到了7.5年,相较于2022年增加了2年。因此,Stripe、Databricks等公司通过筹集额外股权资金或出售私募股份来代替上市,从而为早期投资者和员工创造流动性。


不过,AI领域并购热潮依然持续。

据统计,2024年,全球 AI 领域完成并购交易384件,几乎与 2023 年的 397 笔交易持平,其中,欧洲初创公司并购交易数量占全球交易的三分之一以上。

公开信息显示,CCC以7.3亿美元收购 AI 公司EvolutionIQ,成为过去一年全球 AI 领域最佳退出交易的典型案例。此外,TurboScale、Effectiv、Aporia等 AI 公司都得到了退出和合并。

总结来看,当前全球一级市场表现依然较弱,受到IPO退出影响较大。但其中,全球 AI 领域投融资不降反增,超过7000亿资金涌进这一赛道,成为头部基金机构争抢热点,而且头部效应愈加明显,头部企业获得巨额融资比例增加,企业退出转向并购而非IPO。

美元基金当中,美国互联网科技巨头不断深入 AI 投资阶段。据统计,2024年第四季度,谷歌风投(GV)、英伟达投资(NVentures)、高通(Qualcomm Ventures)和微软(M12)是较为活跃的投资者,这反映整个美国一级市场变化。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上市业务华北区主管合伙人任绍文向钛媒体 AGI 表示,当前,一二级市场的融资均面临着诸多困难与压力。然而,即便如此,仍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和资金将目光聚焦在 IPO 上,他的团队也观察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筹备 IPO 事宜。并购、借壳上市以及 IPO 都是可行的退出渠道,但显而易见的是,传统的 IPO 路径目前依然保持着最高的活跃度,并且在未来也将是一种普遍的资本市场发展趋势。当然,除了 IPO 之外的其他退出渠道,同样也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DeepSeek让美国科技巨头1.09万亿投入备受质疑

ChatGPT狂飙近800天后,中国开源AI公司DeepSeek春节期间在全球 AI 领域爆火,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新的 AI 技术。

公开信息显示,上线5天,DeepSeek日活跃用户已超过ChatGPT,而上线20天,DeepSeek日活达2000万人次以上(估算),是ChatGPT的23%,并且应用每日下载量接近500万,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AI应用。

截至目前,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字节火山引擎等国内云计算领域巨头都已正式支持DeepSeek;同时,百度昆仑芯、天数智芯、摩尔线程接连宣布支持DeepSeek模型;此外,英伟达、AMD、英特尔等海外芯片巨头已早早完成支持。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表示:“永远不要低估中国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DeepSeek引发全球轰动和一些人的焦虑恐慌,说明技术遏制和技术限制无法奏效,这是全世界、特别是美国需要学习的一课。”

很显然,DeepSeek的快速崛起对全球 AI 基础设施成本控制和格局、企业 AI 战略等产生重要影响。

据统计,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等美国科技巨头已大举投入 AI 领域,2024年共计投入超过1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9万亿元)资金,主要围绕 AI 基础设施、人员招聘等方面。


然而,DeepSeek仅用不到200人、560亿美元模型训练成本,最终研发出超越OpenAI模型能力的开源 AI 模型技术,这对于OpenAI这类数十亿美元投入的公司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据报道,近期,DeepSeek在BOSS直聘等平台发布了52个在招职位,涵盖深度学习研究员、核心系统研发工程师及资深UI设计师等,工作城市为北京或杭州。其中,深度学习研究员岗位的薪资水平为50k—80k(14薪),工作地点为北京,招聘要求是在校或者应届的硕士生。这意味着,若按照最高月薪8万元计算,应届生入职DeepSeek,年薪就可达到112万元。

事实上,2024年 AI 独角兽企业中,大部分员工人数低于300人,中位数达 203 名员工,甚至有些 AI 公司员工总数不到20人,而且成立2年内就达到“独角兽”地位,具体来说,规模最小的 AI 团队包括:

  • World Labs:18 名员工(成立于 2024 年,估值 10 亿美元)
  • Skild AI:19 名员工(成立于 2023 年,估值 15 亿美元)
  • Sakana AI:34 名员工(成立于 2023 年,估值 15 亿美元)
  • Cognition AI:49 名员工(成立于 2023 年,估值 20 亿美元)
  • Poolside:75 名员工(成立于 2023 年,估值 30 亿美元)

此外,DeepSeek以开源、开放的 AI 技术模式,对于全球 AI 创业者来说很难趋同,因为开源 AI 技术公司难以获得大量融资,闭源 AI 公司在股权融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据统计,2020年以来,全球闭源 AI 领域初创公司已完成 375 亿美元融资,而开源类型的 AI 公司仅获 149 亿美元融资,差距较大。虽然Mistral AI、xAI都是开源的支持者,但它们的旗舰模型目前都是封闭的。

但考虑到DeepSeek高效的训练方法,挑战了OpenAI这类闭源模型开发,有望促使更多 AI 创业者转向商业化和规模较小、更专业的 AI 应用产品。目前,开发前沿 AI 模型的成本(考虑到硬件、人员和能源消耗成本)每年增长约2.4倍。

展望2025年,AI 热潮仍将持续。

据CB Insights报告预测,AI Agent、AI助力疾病管理、AI并购推动企业战略、未来数据中心的变革等都将成为2025年 AI 行业面临新的技术趋势。此外,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世界模型、编码 AI 智能体、AI 自动化领域都将迎来融资热潮。

针对DeepSeek大模型的发展近况,浦银国际研究首席科技分析师沈岱等人在最新报告中指出,未来,AI算力芯片行业需求有望在综合成本快速下行中大幅扩张;同时,端侧应用有望受益于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下降,从而快速扩张;此外,当前中美关系可能催生中美AI企业分别在其优势区域成长为行业龙头。

华泰证券分析了DeepSeek-R1模型发布对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三点影响:

一是DeepSeek-R1对当前世代大模型降本作出重要贡献。据DeepSeek-V3技术报告, DeepSeek训练成本约相当于Llama 3(Meta公司发布的大型语言模型)的7%。DeepSeek-R1通过在预训练阶段使用强化学习,在仅有极少标注数据的情况下,提升了模型推理能力,能够大幅降低训练成本,实现和现有大模型相当的效果。

二是DeepSeek的方法在探索下一代大模型上是否有效尚不可知。目前,北美四大AI公司主要通过扩大GPU集群规模的方式探索下一代大模型。DeepSeek的方式是否在下一代模型研发中有效还有待观察。

三是中美大模型技术差距有望缩小。过去两年,中国涌现了包括智谱、月之暗面、Minimax等初创企业。DeepSeek-R1受到广泛关注,显示随着最先进模型发展放缓,大模型的竞争从探索转向工程创新,中美技术差距有望缩小。

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项目主管合伙人赵锦东对钛媒体AGI表示目前 AI 领域依然面临资本、核心技术、感知理解、数据安全和应用、人才、伦理等多个方面的挑战。长远来讲,AI 肯定是看好的,也是大势所趋,但短期内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企业也需要做一些客观评估,不要太盲目地跟进。

“AI技术迭代非常地快,有些企业就是盲目跟进一些新的趋势,而不去评估其长期的可行性方案,企业容易陷入一个‘闪亮物理综合征’。企业很怕没有跟紧最前沿的技术,它会落后,但是它又缺乏一个很好的评估机制,结果导致很多新的最新技术跟进,但最后可能存活的就是极少数。”赵锦东团队在报告中指出,当前 AI 时代,企业需要做好 AI 战略布局并实施创新商业模式。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胡润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