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第一个"关税大棒"终于落地了。2月1日,他签署行政令,对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紧接着,他又放出风声,说要对欧盟产品征收关税。
这个威胁立即让欧盟坐不住了。前两天,欧盟各国领导人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对策。让人意外的是,一向以对华强硬著称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这次的表态却出人意料地"温和"。
她不仅表示欧盟将在与美国的谈判中采取强硬态度,更重要的是,在谈到对华关系时,她说中欧"可以达成协议","甚至可以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关系"。
这番表态,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要知道,冯德莱恩可是有"欧洲最著名对华鹰派"之称。她在过去四年里一直主导欧盟对华采取强硬立场。现在突然改变态度,显然不是偶然的。
冯德莱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答案很简单:欧盟需要寻找平衡点,以对冲特朗普关税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
冯德莱恩自己也承认:"欧盟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竞争激烈、交易频繁的地缘政治时代。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们的每一种关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再把很多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包括过去70年来建立的规则和规范。"
换句话说,在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下,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关系。她强调,欧盟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开展利益交汇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关键供应链和新兴技术领域。
在此基础上,冯德莱恩将中欧关系定义为"世界上最复杂、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并强调"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将决定欧盟未来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这种表态的背后,是欧盟希望通过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来减轻美国关税带来的压力。
但冯德莱恩的这种态度转变,也有明显的策略性考量。一些欧盟资深人士认为,她这是在向华盛顿传递信号:如果美国不愿意与欧盟达成协议,欧盟还有其他选择。
卢森堡外长、前首相泽维尔·贝特尔的话很能说明问题:"我在担任首相期间与特朗普共事了四年,如果你软弱,他会吃掉你,如果你不谈判,他会杀了你。"
但问题是,这种策略性的态度转变能否奏效?从目前的情况看,欧盟的处境其实相当尴尬。
一方面,欧盟在军事上高度依赖美国。正如一位匿名的欧盟外交官所说:"欧洲实际上没有选择,除非选择倒向中国。毫无疑问,欧盟被困住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与特朗普达成短期协议。"
另一方面,即便冯德莱恩表态要对美"强硬",但欧盟的实际选择其实很有限。就在她发表这番讲话的同时,欧盟委员会还在准备一项针对中国电商平台的新规定。这种"两面性"做法,显然不利于建立真正的互信关系。
更重要的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欧关系不能仅仅是一种策略性的权宜之计。中国期待的是一个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是能够推动中欧互信达到更高水平的关系。
如果欧盟只是把对华关系当作对冲美国压力的工具,不仅无法实现中欧关系的高水平发展,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毕竟,特朗普不是那种会被这种小把戏打动的人。
事实上,冯德莱恩的表态也反映出当前欧盟的困境:在美国的压力下,欧盟既想保持自主性,又不得不考虑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既想与中国发展经济关系,又担心过度依赖中国。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恐怕难以赢得任何一方的信任。
在这个关键时刻,欧盟需要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清晰的战略定位。如果只是为了应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而对中国示好,这种关系不会持久,更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否则别说中欧关系会迎来高水平发展,即便在与美国打交道时,欧盟同样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