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东南是本市的陵城区,西北方则是河北省沧州市的吴桥县。德州市在历史上曾是“陵州”,吴桥县有个安陵镇,当然它对面是景县的安陵镇,在运河时代夹河形成的镇使用相同名字是很普遍的事,二者在本文中可以看成是一回事,再加上德州的陵城区,三地都和“陵”字有关,那么它们的来历是一样的吗?
今天地图上的三地位置示意图
先来看“安陵镇”
安陵镇是由安陵县撤销之后而置,《水经注》说明了安陵县的来历:“大河故渎又北,迳修县故城东,又北,迳安陵县西,本修之安陵乡也”。修县,即今天的景县,安陵县是由修县的安陵乡析置而成,时间是在西汉,而县治所在则是在吴桥县安陵镇窑场店南,康熙《吴桥县志·古迹》记载安陵城:“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卫河东岸,在窑场店南里许,基址尚存。”
安陵县在设置后省入修县,晋朝又分修县置东安陵县,北魏去“东”字为安陵县,隋大业初又并安陵县入东光县,唐武德四年又析东光置安陵县,永徽二年移治于白社桥(或今安陵镇所在),宋景祐二年废安陵县入将陵县。在这之后,安陵县未再复设,只留下安陵镇。金朝分将陵县置吴桥县,安陵镇属吴桥县。
虽然安陵县被撤销,但是安陵镇在之后的历史岁月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元朝设安陵仓、明清两代设安陵驿、管河公署及巡检司。
唐朝地图上的三地形势图
再看“陵州”
在上面介绍安陵县时,曾提到宋景祐二年废安陵县入将陵县,金朝分将陵县置吴桥县。这个将陵县就是陵州的来源。但是说将陵县,又不得不提及安德县。
安德县设于汉初,隋开皇十六年安德县一分为三,东境仍为安德县,分其北境置将陵县,析其西境置新广川县,寻改名为长河县。
唐朝德州治安德县,五代后晋德州移治长河县。后周德州仍治安德县,长河县废为镇,归并于将陵县。
宋朝地图上三地形势图
宋朝景德后,将陵县移治于长河镇。元朝宪宗二年,将陵县升为陵州。
元朝地图上三地形势图
明朝洪武初,“陵德互易”,即陵州于洪武元年降为陵县,七年废陵县、安德县,将治于原安德县的德州治所移治于原陵县治,此时陵县、安德县均消失,只存德州。洪武十三年把原安德县区域,新置为陵县。至此,完成了“陵德互易”。
明朝地图上三地形势图
最后看“陵城区”
陵城区所辖范围在历史上一直是古安德县的一部分。古安德县在隋开皇十六年一分为三,其北、西部分大约相当于今天山东德州德城区,东部仍为安德县。洪武初“陵德互易”后,安德县成为了陵县,2014年10月成为了德州市陵城区。
以上就是德州市和吴桥县中“陵”字地名的渊源。至于这个“陵”字的来历,很大可能就是这一带处于古黄河下游,受古黄河泛滥、改道以及泥沙淤积的影响,形成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沙丘,这些沙丘被称为“陵”,《尔雅·释地》说:“大阜曰陵”。《释名》则曰:“陵,崇也,体崇高也”。古人给这些“陵”分别给予了名字,希望是安宁之地的为“安陵”,有大将驻守的地方为“将陵”。
当然,这些“陵”在后世的沧海桑田中早已消失不见,只留下带有“陵”字的名字。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