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资充裕的社会,有人没有记住这"充裕"是怎么取得的,那么这个人便是一种病态。如果这个病态漫延,那么这个民族便会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沦陷。面对一些人对理想、信念追求的丢失,对英雄的颂扬与崇拜已离他们而去,这就是当代一些人严重缺氧与缺钙。原铁道兵四师十七团勤务连的官兵,他们虽然脱下戎装已久,但他们为时代、社会、国家,为下一代保留了一份当年真实而有价值的记录。这份记录,让我们走进了勤务连,走进了铁道兵的绿色帐篷;这份记录,是国宝级的档案。记录见证了当年铁道兵人英雄的业绩,印证了那一代人的无私奉献,采撷了那个时代铁道兵艰苦跋涉的脚印。

看完《永远铁道兵》(以下简称《永》)最后一篇稿子,闭卷而思,不由得从心中产生一种丹田之气,对现实一些需要充氧和补钙之人,带着他们走进勤务连,这是最好的充氧和补钙的良方。

《永》是后人生活的座标

原十七团勤务连,是铁道兵最基层的一个单位。这么一个小小的基层单位,组建十多年的时间,有数十位战土入党、立功受奖、提干并从连队走出了将军、大校、中校及富有成就的科学家。究其原因就是勤务连的官兵既有敢干挑战的傲然风骨,又有勇于担当的君子风范。

勤务连的官兵,最有资格、最有资本称"永远铁道兵"这个资本是舍其自我挣来的;这个资格是忘其自我形成的。

风动翠柳,云横峻岭,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大自然的神奇和奥妙,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对那些钻山沟、战风沙的铁道兵,无暇顾及。不是他们缺少美感,也不是他们的味蕾不足,而是那种时代担当,不容许他(她)们心有旁骛。三尺电话交换台、电台键盘上的敲击,崇山峻岭中的测绘、站岗、放哨、喂猪…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今天重复着昨天。这种单调、乏味毫无新鲜感的工作,他们做得特别优秀。因为他们知道,这平凡的工作与国家的忧患紧紧相联,他们的一举一动与人民安危休戚相关。

在铁道兵"三荣"思想浸泡过的勤务连官兵,不啻完成了自我蜕变、完善与升华。在一定意义上讲,他们不仅实现了《永远铁道兵》的升华,更在一定意义上实践着命运的跨越。我们从《永》书中可以看到,这种升华与跨越所付出的代价。

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原十七团勤务连的官兵,脱下军装有的达半个世纪,最晚的也达三十多年。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又分撒于华夏大地,立功证书已经退色,惟独魂牵梦绕的战友情谊,印在缕缕白花之中,刻在纵横的皱纹上。那景,那情,景中有缕缕情思,情中有幕幕场景。当年的连首长振臂一呼,这支能战斗的部队,仍像当年攻坚一样,踊跃上阵,一本《永》的勤务连的家谱便诞生了。这种跨时空几十年,勤务连的凝聚力,真让我们感叹。

困难,在强者面前被克服,艰险在勇者面前被排除,生与死是对人生的最大考验。勤务连的官兵是强者、勇者,他经受过无数次最大考验。他们是英雄的集体,他们是民族脊梁,他们为后人做出了榜样,是人生的座标。他们留下了华夏儿女最宝贵的遗产,他们是逼出来的优越,是在烈火中炼出的不坏金身,是在平凡中解读了伟大,他们是一群在中华美德中孕育出来的精英。让我们撬起大拇指,为勤务连的战友点个赞。以勤务连官兵作为人生座标,那将是实现中国伟大的复兴梦的最大动力。

《永》是铁道兵缩写的历史

铁道兵从组建到脱离解放军序列(1948年7月—1984年1月),只走过了35年的历程。铁道兵在抗美援朝中,发扬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组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战争上的奇迹,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朝鲜战争停战后,铁道兵回到国内,参加了和平时期国家的铁路建设。这支能战斗的部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3个师扩建到15个师,人数达50多万人。

铁道兵部,根据铁道兵工作的特点,提出了:"艰苦为荣,劳动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三荣"思想。在"三荣"思想的教育下,铁道兵不畏艰苦、一往直前,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风栉雨,铁道兵前无困难。"黎湛铁路显身手,鹰厦铁路抢速度,成昆铁路展风采,青藏铁路创奇迹……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铁道兵共为国家新建铁路,占当时全国新建铁路的三分之一,这么一支能战斗的劲旅,有着一摞厚重的历史。这厚重的历史没有人去翻阅、去阅读。我总感觉到给予铁道兵的颂扬与铁道兵人的业绩极不相称,真是有愧于铁道兵的贡献,有愧于在施工中献出生命、埋在深山的铁道兵烈士。三铁道兵军改工三十周年之际,良知唤起了媒体,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十集反映铁道兵生活的记录片《永远铁道兵》,较全面地反映铁道兵人的真实生活,这是最大一次对铁道兵的褒奖和肯定。

12593公里

一滴水见太阳。《永》书的付梓,它虽然是一个连队的家谱,但它较真实的、全方位地反映了铁道兵的生活。这里j勇于吃苦、以苦为乐、乐于奉献不索取;这里有关心战支、爱兵如子的寻昭亭、王福顺;有干一行爱好行的谭壬辰、吕彦席、马乃怀;有苦练技艺的女兵李苏青、张小同、王燕、成继平、刘丽娅;有冒着生命危险抗震抢险救灾的薛东生、任建国、杨卫国…他们在风沙中洗礼,在泥水中滚爬,在抢险救灾现场,在常人无法理解的施工中,挑战着生与死的极限。这就是铁道兵的生活,这就是勤务连流血流汗留下的足迹,对这些默默奉献的群体,我们应该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

长篇小说《激战无名川》,是第一部反映铁道兵在朝鲜战场上的文艺作品,我曾参与了这部小说的修改讨论。我立志在有生之年创作第二部铁道兵回国后修建铁路的长篇小说,,《永》书中的人物,也许有人会成为此书的模特.

《永》书是铁道兵缩写的历史,

《永》书是铁道兵军营生活的素描,

《永》书是铁道人自传式的报告文学。

《永》书不仅是铁道兵生活的采撷,而是那个时代激情与奔放的浪花。读者能在书中找回当年的自我,那将把中华美德的传承延读下去。

《永》书中的价值观探讨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崛起,用方块字出书的时代,好像被排出了交流的末班车。《永》书的出版其政治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应该怎么评论。在编辑此书中,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价值观。

首先,新媒体时代,一时的喧嚣好像掩盖了主旋律的本质性,故此,使一些人在四处摸"南天门"。由于新媒体的兴起,又加上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专业作家、舞文弄笔之士写出的文章和专著,首先考虑的是市场价值和商业化的要求。在这种氛围中,原铁道兵勤务连一群退伍未退色的老兵,能在这种风口浪尖上推出《永》书,这本身就是一种胆识和胆量。

《永》书的出版,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叫那些迷途的年轻人买单,以便给他们注入一剂清凉药,以充实其正能量。《永》书的作者既有对先辈传承下来美德的沿袭,史有对后来人传承血脉的责任。文中作者关注人类命运,守护爱、善、美与良心,让一些变形人来一个自我蝉蜕,重新找回中华儿女永恒的自我,这是《永》书的政冶价值。

其次,《永》书中的作者,不是弄笔的高手,他们从来没有想写点什么,更没有出书立传的愿望。但他们面对经济大潮对人们的冲击,透过当前喧哗与骚动,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和成熟的深思,把爱憎情感与报国爱国情怀融在一起,形成了慷慨激昂、深沉悲壮的军人心态,一篇篇聚焦主题,直抒胸臆,每一个音符都铮铮有声,每一句都发出了振聋发聩吼声。这吼声告诫人们路在那里,这吼声拨雾见日,这吼声擦亮了蒙尘的语录牌,其目的就是唤回迷路之人。这是《永》书的思想价值。

再者,也许有人会说,《永》书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平铺直叙,读起来不是那么雅,没有艺术价值。我们知道,当年的铁道兵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高中生就是连队的秀才,他们不会玩文字游戏。在那如火如荼的施工现场,用苦文化浸泡出来的铁道兵战士,个个磨炼成血性汉子,他们脚踏实地、吐口唾沫砸个窝,认准的理十头水牛拉不回,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是实打实的大实话,还讲什么雅与俗。我讲:雅与俗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雅与俗不是对作者而言,而应该面对读者,雅是小群体玩味,俗是大众的口味。我们的先人讲过:"文不接古,匠心独妙。"《永》书中的作者写出的文章,其内容是真人、真事、真情,他们不拘泥于古人,故弄玄虚,而是敞开心扉,顺其自然。文章是从肺腑中流出来的,事情是自己经历过的。全书文章体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质朴、无矫饰造作的文章,不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文风吗?其实这种文章绘声绘色、有血有肉,人物活灵活现,事件雄波巨澜、奔腾浩瀚,读起来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这在艺术上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这就是《永》书中的艺术价值。

让我们捧着这沉甸甸的、缩写的铁道兵人的档案,查阅着铁道兵的昨天,反思着当代人的今天。让后人沿着前人走出的脚印,继续去创造辉煌,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美好和辉煌,我们的复兴梦将会尽快实现。

《永远铁道兵》编辑后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