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朋友喜欢吃什么菜?和解放军叔叔说,不够接着打,我们管饱”

“还行不?终于要吃上饭了哈。”

“你最喜欢吃什么菜呀?”

“小朋友,菜不够还可以去打哦,我们管饱的。”

1月7日晚,西藏定日县长所乡,临近晚饭时间,西藏军区某部的人民子弟兵在救援现场支起了大锅,添上了柴火和食材,忙里忙外,为震区民众精心准备饭菜。


经过战士们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让灾区群众吃上了震后的第一顿热饭。这顿饭战士们为老百姓准备了四个菜加一个汤。我粗略看了一眼,四个菜分别是:炒土豆丝儿、青椒炒虾仁、青椒炒鸡蛋,以及炒了糖色的红烧肉。一个汤则是玉米胡萝卜排骨汤。


这几道饭餐的用料都极其扎实,尤其是汤,我看炊事班战士们的玉米和排骨都跟不要钱似的一筐筐往锅里倒,煮的时候汤锅里的料足得连勺子都搅不开。就这锅汤的质量,我敢拍着胸脯说,哪怕是让全广东最挑剔的师奶过来,她在喝过之后也得当场露出薛家燕在《食神》里的表情,然后心悦诚服地向咱们的炊事员竖起两个大拇指,完了嘴上还要夸一句:

“靓仔,呢啲这煲汤好鬼靓啊!就同呢帮友仔咁,直头靓到唔得谈啊!”

为了能赶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让老百姓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奔赴震区的炊事班战士这趟可以说是把十八般兵器都带上了,比如煮饭炖肉的高压锅。

有在高原地区煮过饭的同志和朋友应该都知道,因为海拔高,所以高原地区的沸点相对比较低,水温不到100度就烧开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按照我们在平原上做饭的思路去烹饪,那么最后煮出来的就是夹生饭。所以,以高压锅为代表的烹饪器材的作用在这种时候就显得尤为关键了。正是得益于这些神兵利器的帮助,所以我们才敢给灾区老百姓准备的第一顿热饭就把红烧肉给安排上。

哦,对了,差点忘了说,除了四菜一汤之外,战士们还给灾区的父老乡亲准备了苹果、香蕉和橙子等饭后水果。这些水果的品质极佳,而且这种品质是好到能用肉眼区分出来的,比如香蕉,一根根长得都跟我在广东这边超市蔬果区里看到的一样,连一丁点儿黑斑都没有。


一大帮人马奔波劳碌,前前后后忙活了大半天,好不容易抢在晚饭饭点的时候把热饭热菜还有餐后水果都给准备了,但是这时饥肠辘辘的子弟兵战士们还不能去打饭,因为他们得优先保障震区的父老乡亲们吃饱吃好。

于是乎,便有了我们在本期节目一开头看到的那几幕。战士们的心里非常清楚,炊事营地的周围有无数灾区民众,正在注视他们。锅中人间烟火气,最抚灾区百姓心。群众都在盼望着,盼望着能赶快吃上震后的第一顿热饭。

透过战士们招呼群众过来打饭吃饭、询问孩子们爱吃什么的年轻声音,我从中感受不到哪怕是一丝的疲惫和恐惧。孩子们那殷切的目光和腼腆的笑脸,就是对战士们最好的肯定和激励。我虽然没法从视频中看到战士们的面庞,但是我相信,看着人民群众在温暖明亮的帐篷里大口干饭的安心神情,此刻的他们,脸上一定写满了自己身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战士的骄傲与自豪。


长所乡下面有个村子,名叫森嘎村,也是这次日喀则地震的重灾区。灾情就是命令,在得知森嘎村急需援助的消息之后,西藏军区某边防团的子弟兵战士们便在震后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他们在积极开展营救工作的同时,还为灾区老百姓搭建帐篷、问诊治病、做饭做菜。一时间,整个森嘎村灾区,到处都能看见子弟兵战士们忙碌的身影。


森嘎村有一位名叫平措的藏族同胞,在这场地震中不幸失去了姐姐和外甥,平措的父母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悲痛万分。战士们在到达受灾现场后,立即将平措一家转移至受灾群众安置点。医务员为平措的父母仔细检查了身体,确定两位老人家没有大碍之后,才敢让他们离开。

因为放心不下,所以医务员还挨个帐篷挨个帐篷地对安置点里的受灾群众进行了巡诊。战士们来到老百姓的身边,一边帮他们掖被子,一边轻声询问道:“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在距离受灾群众安置点不远的地方,西藏军区保障部某部官兵经过半天的不懈努力,已经成功搭建起了一处临时就餐点。在就餐点的炊事班伙房里,高压锅正往外冒着“嗞嗞”的蒸汽,战士们有的负责择菜,有的负责洗菜,有的负责生活,有的负责炒菜,有的负责盛菜端菜,还有的负责招呼乡亲们过来吃饭,对于那些腿脚不太方便的群众,战士们还贴心地把饭菜给他们端到了帐篷里。


据该部负责人陈永吉介绍,森嘎村灾区海拔4000多米,气候恶劣,官兵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充分利用自热食品、即食食品或野战炊事车加工等多种保障方式,让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吃上了营养可口的热饭热菜。




陈永吉说:“全力以赴确保受灾群众有热水喝、有热饭吃、有帐篷住、有棉被盖、有医生巡诊,是上级给我们下达的任务。”西藏军区保障部某部的战士们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各司其职,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应有作用。在日喀则地震发生之后的第一晚,在森嘎村战线负责群众灾后后勤保障的子弟兵战士们,就这样打赢了漂亮的第一仗。


看着眼前温暖明亮的帐篷,听着巡医医务员的亲切问候,闻着炊事员送来的热乎饭菜里蒸腾起来的阵阵烟火气,刚刚失去了至亲的平措这才觉得稍稍安心。1月7日晚20时许,住在森嘎村受灾群众安置点里的平措喝下一口热粥,眼眶里的泪水忍不住打转。此刻的平措,胸中仍然悲痛难掩,但恐惧与失落的阴霾,已经渐渐从他的心头上散开。因为平措的心里很清楚,解放军来了,灾区的老百姓就有救了:

“这碗热粥,很暖心……解放军来了,心就踏实了,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

二、“金珠玛米!你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在日喀则地震灾区,当地的父老乡亲们普遍都亲切地管子弟兵战士叫“金珠玛米”,群众在吃上热饭热菜之后,忍不住向战士们喊出了一声:“金珠玛米!亚古都!”这俩都是藏语中的词汇,“金珠玛米”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兵”,“亚古度”就是“好”。二者合起来,意思就是:

“救苦救难的菩萨兵们!你们好!”

灾区群众的这一声亲切问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首长在每一次阅兵式前的检阅式上和受阅官兵们互动的情景:

“同志们好!”

“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我们国家不经常在公开场合搞大规模的阅兵式,所以部队里的大多数官兵,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机会踏上长安街,接受首长的检阅。但是没有关系,960万平方公里的皇天后土,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人民子弟兵的阅兵场;14亿人民群众,人人都是检阅我们人民子弟兵的司令员。

“金珠玛米!你们好!”

“乡!亲!们!好!”

“金珠玛米!你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当然,视情况而定,战士们也不是在接受所有人民群众的检阅时,都这么严肃铿锵的。特别是当检阅他们的人民群众还只是一群孩子的时候,年轻的战士们也可以很萌、很软、很暖:

“金珠玛米叔叔!你们好呀!”

“还行不?终于要吃上饭了哈。”

“金珠玛米叔叔,你们吃了没有呀?”

“我们不饿,你先告诉我你最喜欢吃什么菜呀?”

“金珠玛米叔叔,我觉得还是没吃饱。”

“小朋友,菜不够还可以去打哦,我们管饱的。”


地震灾区就是我们的战场,灾情就是命令,锅碗瓢盆就是我们手中的钢枪,野战炊事保障车辆就是我们的飞机大炮,医务员、炊事员、通讯员就是我们今天奋战在第一线的董存瑞、黄继光和邱少云。虽然没有人在救灾现场发出那样的呼喊,但我却分明在依稀之中,从视频背景的嘈杂声里,听到了这样一个熟悉的声音。那是战士们的战前动员,它的用词朴实无华,却无限有力:

“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灾情就是命令,灾区的老百姓在期盼着我们!”

哦,我知道了,我知道这一声战前动员是从哪儿传出来的了,它是从老百姓的心窝子里传出来,它是从子弟兵的心跳声中传出来的。

藏区群众管子弟兵叫金珠玛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70年前,也就是解放军挺进青藏高原,解放西藏那会儿。因为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不光听党指挥、能打胜仗,而且纪律如铁、作风优良,而且一路上坚决不拿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不光不拿,反倒还大大方方地将随行的大量军需物资,比如粮食、衣物和药品等分发给藏区同胞。


在成功解放西藏之后,我们的部队又一头扎进了藏区的土改和建设工作中。替藏区同胞分田分地的是他们,为藏区群众巡诊看病的是他们,给藏区修路搭桥的是他们,再后来,帮助藏区百姓实现脱贫致富的还是他们。在过去几十年来,为了祖国西南边陲的安宁,为了西藏人民的福祉,一代又一代子弟兵前赴后继,成千上万的战士将他们的热血和忠骨都埋葬在了他们曾经为之奋战过的那片高原热土。壮烈之后,零落成泥的他们仍在继续滋养着这个被他们爱得深沉、被他们保护得很好的家园。


如果这样的部队都不能被称之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兵”,还有谁配呢?


在保障灾区群众都吃饱吃好,人人都得了医疗救助,个个都住上温暖帐篷之后,我们最可爱的人才开始打饭吃饭。因为要优先保障受灾群众的食宿,而且吃完之后立刻就得投入抗震救灾,所以咱们的一线救援官兵很多都没来得及坐在安置点的饭桌上用餐,而是直接在又冷又硬、风尘仆仆还带着积雪的户外盘腿而坐,席地就餐。


因为政府和部队的保障有力,所以定日县灾区安置点的帐篷里头是很温暖的,但是帐篷却冷得刺骨。随行报道记者的手机上显示,当天定日县的平均气温为零下6度,晚上最冷时更是下降到了零下18度。

但恰恰是因为灾区的条件艰难,所以战士们更是丝毫不敢懈怠。震后救灾有一条“黄金72小时救援法则”,意即在地震发生之后的72小时内开展营救行动,在此期间能从废墟之下救出生还者的概率是最高的。但是在定日县灾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营救条件相较低海拔低地区更为恶劣,所以“黄金72小时”实际上就缩短成了“黄金24小时”。



天灾就是战争,我们没得选择,大自然是不会和我们讲道理的,也没有什么举手投降一说。因此我们只能争分夺秒、前赴后继、连续战斗,抢在“黄金24小时”的时间沙漏漏完之前,竭尽所能,将有可能还埋在废墟之下的灾区群众给营救出来。


日喀则地震是在1月7日上午9时5分发生的,震级6.8级,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波及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拉孜县和萨迦县等地,截至当天晚上19时,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188人受伤,28名重症人员转移到市人民医院救治;倒塌房屋3609户。


地震发生之后,西藏军区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前进指挥组17人前往救援一线。日喀则军分区某团于第一时间派出兵力200余人、某部出动200人,前往定日县长所乡执行救援任务。某陆航旅出动直升机两架,进行空中勘察了解情况。军区总医院出动50名医疗人员赶赴一线。某团官兵区分3个方向进入受灾地区,发现道路损毁6处,当即组织官兵进行抢通,10点27分到达震中,抢救受伤群众3人,安置受灾群众近百人,并及时提供食宿及医疗保障。此外,当时的第二批1500余人救援力量、6架直升机也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准备赶赴震区,执行后续救援任务。


为了加快救灾效率,仅1月7日当天,西藏就调集了各级应急救援、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公安干警、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共1.2万余人,全速赶赴灾区,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工作。截至当晚19时,各方救援力量已搜救出被困群众407人,设立了14个转移安置点,并成功转移、安置受灾群众3.04万余人。


三、部队有斗志,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定日县长所乡下面有一个村,名叫古荣村,海拔4300多米,也是此次地震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所幸我子弟兵部队救援及时,地震发生当晚,古荣村当地被困的人员的搜救任务就已全部完成。为了保障古荣村灾区群众的生活起居,官兵们就地建立起了临时安置点,为村里200余名受灾群众提供热饭、药品、矿泉水以及被褥等必需品,并且还配备了发电机,支好了帐篷。




1月8日一大早,古荣村安置点里的群众大多还在睡梦之中,而我们炊事班的战士们却早已起早摸黑,凌晨5点就起床,为乡亲和战友们准备震后的第一顿早饭了。炊事员为这顿饭煮了水煮蛋、熬了排骨粥、还炒了个蔬菜等,一群人忙里忙外,最后准时保障大家伙在8日早上9时吃上了早餐。


不知道当时负责做饭的战士们都是怎么和古荣村安置点里的父老乡亲,尤其是小朋友打招呼的。我想,应该和1月7日晚餐时的情形差不多吧。

“金珠玛米叔叔!你们早上好呀!”

“昨晚睡得还行不?终于要吃上早饭了哈。”

“金珠玛米叔叔,你们吃了早饭没有呀?”

“我们不饿,你先告诉我你最喜欢吃什么早点呀?”

“金珠玛米叔叔,我觉得还是没吃饱。”

“小朋友,粥和菜不够叔叔帮你打,咱们今天早上一定要吃得饱饱的。吃饱之后不要调皮乱跑哦,待会儿帐篷学校就搭好了,到时候会有叔叔阿姨领着你们读书上课的。今天不是周末,你们不要想着偷懒哦。”

说来令人感慨的是,在出这期节目的过程中,我在微博上刷到了一个热搜词条:#震后第一夜受灾群众吃上热乎饭#。我点进去这条词条一看,结果发现,相关热词原来不是这两天创建的,而是在2023年12月的甘肃省积石山地震发生之后就有了。“菜不够还可以去打,我们管饱”这类用餐问候语战士们也不是头一回和灾区的父老乡亲说了,当时我们也是这么说的:

“老乡,打这么些够不够?再放个馒头吧。”

“小朋友,好不好吃呀?好吃那你再多吃一点吧。”

当时《解放军报》有一篇报道,聚焦青海省中川乡草滩村灾区群众安置点的,报道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传神,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很有画面感:

在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帐篷里,一名小朋友胃口很好,一大碗粉汤才吃了两口,就眼巴巴望着正忙着分发饭食的战士问道:“叔叔,我一会还能再吃一碗吗?”一旁的母亲假装生气地说:“平时半碗都吃不了,赶快吃你的吧……”在场官兵和群众都被逗得哈哈大笑。总队战勤计划处参谋李少平摸了摸孩子的头:“放开了吃,咱管够!”

我们的子弟兵战士不光和灾区群众在饭点打招呼时的问候语是一以贯之的,而且在用餐礼仪上同样长期秉承过硬优良的素质作风。以积石山地震震中的积石山县灾区为例,2023年12月22日,我人民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官兵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就曾明确表示,为了确保灾区群众能在临时安置点里住得踏实、过得安心,他们将自用的帐篷都让给了村里父老乡亲。因为部队的野战帐篷质量好,所以老百姓在里头住着特别暖和,白天不穿外套也能在室内正常活动。因为把原本自己住的帐篷都让给了灾区群众,所以战士们只能在其他帐篷里将就将就,那里白天是抗震救灾的指挥中心,晚上就成了战士们打地铺睡觉的地方。


不光是住宿,吃饭也是一样的。只要积石山灾区安置点里的群众没吃饱,我们的战士坚决不会端起碗筷。

也是在2023年12月22日这一天,新华社记者来到积石山灾区群众安置点的一处帐篷里采访了一位正在吃饭的老大娘。老大娘看着忙里忙外却一口热饭都没吃上的子弟兵战士,当着在场那么多人的面,眼泪直接就掉下来了。老大娘一边用家乡话说着,她旁边的亲人一边给记者解释:

“她说我们在这里,看你们大老远地过来,特别激动,觉得你们很辛苦。这大冷天的,还能保障乡亲们吃到热乎乎的饺子。你看大家伙都吃上了,结果战士们忙到现在也吃不上一口,老人家就觉得很惭愧……“

“是啊,你们一点也没吃到……”

这边老大娘话音未落,帐篷外头就传来了一声亲切的呼喊,那是一个正在给群众打饭的子弟兵战士,他说:

“老乡们!饺子不够的快来打面啦!面条好啦!”

令我颇感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我们的子弟兵战士当初在积石山灾区群众安置点的这一声亲切呼喊,竟然突破了时空的束缚,将当年锅里煮着的面汤一直热到了今天。因为在今天日喀则地震灾区的群众安置点里,我又一次在中新社记者拍摄的短视频中,看到了似曾相识的一幕:一个小姑娘,手里捧着一个蓝色的碗,碗里盛着刚刚煮好的面条。大概是因为金珠玛米叔叔的热汤面煮得实在是太香了,所以吃到后来小姑娘连碗里的勺子都忘了用了,干脆就用自己红彤彤的小手抓着吃。

中新社记者看到之后,关切地问她:“面条热不热呀?”小姑娘也不说话,只是腼腆地笑了笑,然后把小脑瓜子一歪,把头靠到了旁人的身上。

世上最好的军队,在地震发生之后,让世上最好的人民,在第一时间吃上了世上最好的饭菜。这一定是我在这个冬天听到的最温暖的事情了。

“小朋友喜欢吃什么菜?和解放军叔叔说,不够接着打,我们管饱。”

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这就是我们的人民群众,这就是我们的军民鱼水情。过去是这样的,现在是这样的,将来还将是这样的。我妈妈那一代人是这样的,我这一代人是这样的,我女儿那一代还将是这样的。


胜利一定是属于这样的军队的。

信仰一定是属于这样的人民的,

希望一定是属于这样的民族的,

力量一定是属于这样的国家的。

如果不是,还能属于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