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军衔授予仪式即将拉开帷幕,当毛主席看到十大元帅名单时,指着一位元帅的名字说:“是个好配角!”
毛主席点评的这位元帅,就是贺龙。
贺老总在我军历史上可谓是功勋卓越,怎么被称为“配角”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贺老总胆子大,靠着两把菜刀起家,组建了一支革命队伍,他一生中,曾经三次主动让出兵权,堪称“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这第一次,就是在南昌起义之后。
1927年,贺老总在国民党那里混得风生水起,已经成为了军长。但是,国民党内部存在的腐败问题,令他深恶痛绝。
风清气正的共产党吸引了贺老总的注意力,当南昌起义尚在计划时,他决定率军参与,曾抛下一句话,“虽然我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我愿意用实际行动写一份漂亮的入党申请书!”
贺老总将部队交给了共产党,明确表示党让他往哪个方向打,他就照办。
第二次,则是在长征会师之后。
贺将军组建了红二方面军,当时,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路途遥远、艰难,张国焘还企图分裂我方部队。
克服重重艰险,三大主力军会师之后,贺将军将红二方面军交给了党。
第三次则是在解放战争中。彭德怀当时需要抵挡国民党大批军队,却缺兵少将,向贺龙借兵,带敌人兜圈子,从而避开对延安的威胁。
面对党中央的安排,贺老总毫不犹疑地将自己手里的兵进行移交,放弃前线指挥权后,他转而管理后方。毛主席对他大加赞赏,称他是守卫在大后方的“萧何”。
1955年,当毛主席说贺龙是“好配角”时,或许正是因为他从不争夺主角,而是始终默默支持、服从大局。
贺老总的选择,或许他的成长背景有关。
1896年,贺龙出生于湖南桑植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是一个土匪横行、恶霸当道的年代,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年轻的贺龙对这些剥削阶级怀着天然的仇恨,他不同于常人,有着侠义之气,常常将自己的劳动所得接济贫苦大众。
贺龙一直在追求自己的革命理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吸引了贺龙,当发现国民党内部的问题时,又迅速选择了真正靠近群众的共产党。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贺龙最引以为豪的是团结,常说:“两军团六七千人,六七千个心,可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
1936年,贺龙率领军队入草地,一开始,战士们还有青稞面可以吃。但是,环境恶劣,到了后面就只能吃点野菜充饥。
眼看着野菜和草根也越来越少,生性豪爽的贺龙杀了自己的枣红战马,给战士们充饥。
知道情况的警卫员们都哭了出来,贺龙安慰他们说,虽然战士爱马,但战士、战马二者不可兼得,就只能这么办了。
贺老总是真正的英雄,他有着指挥千军万马的能力,但又可以远离聚光灯下,默默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奋斗奉献。
贺老总是伟大的革命者,无私、忠诚、担当,对革命事业充满了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