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台湾知名艺人大S(徐熙媛)在日本感染流感并发肺炎不幸去世,年仅48岁。
一个明星,曾经活跃在荧幕上的璀璨身影,竟然被流感夺去了生命?一时间,社交媒体上充斥着震惊、哀悼,以及深深的恐慌——“流感真的能致命?”“日本这次流感到底有多严重?”“中国会不会也爆发?”
事实上,在普通人的印象里,流感不过是“比感冒严重一点”。然而,实际情况是,流感每年于全球范围致使数十万人丧生。
以2023-2024年为例,美国疾控中心(CDC)估算,该流感季节已有数百万感染者,其中超过25万人因流感住院,死亡人数达1.7万。
然而,绝大多数时候,流感的严重性往往被低估,直到一个公众人物的死亡,才让人们意识到它的致命性。大S的去世并不是孤例。进入2025年以来,日本全国各地的医院都陷入了极端忙碌的状态,病房床位吃紧,药物供应短缺,甚至有媒体形容“医院的走廊里都是病人”。
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面临的现实是——就算高烧40°C、咳嗽剧烈,也很可能等不到一张病床。这样的情形,已远远超出了普通流感的范畴,更像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
日本的流感有多可怕?
流感在日本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冬季,日本都会迎来流感季节,通常从9月逐渐升温,在1月至2月达到高峰,3月才会逐渐缓解。
然而,2024-2025年的这波流感季节,与以往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个冬季,日本的流感病例几乎达到了历史的巅峰。2024年12月末,流感病例数攀升至199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峰值。
在12月23日至29日这一周内,各定点医疗机构平均报告流感病例达60多例,此数字远超历年。这意味着,疫情在进入新年之前,已经处于全面失控状态。
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流感快速传播,难道仅仅是“流感季”的自然现象吗?专家提出了多种猜想,以往,日本的流感主要由甲型H3N2或H1N1毒株主导,但今年的情况不同——除了甲型流感的迅猛传播,乙型流感也开始抬头。专家警告,即使目前感染人数出现下降,乙型流感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接棒,造成第二波流感潮。
由于感染人数暴增,日本全国范围内的医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原本就紧张,而流感的爆发进一步压垮了本就脆弱的系统。大量患者因高烧、呼吸困难前往医院求诊,却发现无论是床位还是药物,都出现了供应短缺。
日本新闻媒体曾报道,有些医院不得不让轻症患者回家自行治疗,而重症患者则面临漫长的等待时间。由于患者暴增,日本的药店出现了药物断供现象。退烧药、止咳药、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俗称达菲)等药物,几乎被抢购一空。
日本厚生劳动省不得不紧急协调药品供应,但在短时间内,药物短缺仍然无法得到解决。这种局面,简直让人无法想象:一个拥有发达医疗体系的国家,竟然也能在一场流感面前陷入资源匮乏。
东京郊区一家医院的副院长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医院接收患者的高峰期已过,然因患者康复期长,很多人无法即刻出院,预计病床紧张状况仍将延续。而这种情况,正是因为流感感染人数在短时间内激增,医疗资源被迅速消耗殆尽。
流感的蔓延并不仅仅让患者受苦,它也让整个社会陷入了麻烦。
日本的流感是否会波及中国?
从日本到中国的距离近得几乎不容忽视——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频繁,航空、海运等交通方式极为便利。在流感来势汹汹之际,许多人不禁担忧:日本的流感是否会蔓延至中国?
根据过去几年的流感数据,流感确实具有跨国传播的潜力。2009年,H1N1流感病毒在短短数月间便蔓延全球,致使数百万人感染,死亡人数之多令人触目惊心。这一历史事件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在的流感疫情是否也可能蔓延至中国,进而引发全国范围的传播?
目前,中国同样处于冬春流感高峰期,本土流感病例已经逐渐增多。如果日本的H3N2毒株流入中国,可能会造成国内流感病例的进一步攀升。而且,鉴于目前日本的医疗体系已经被拖入泥潭,旅客一旦在日本感染流感,再回国就医,可能会给国内医疗资源带来额外的压力。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过度恐慌,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早已具备较强的防控能力。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疫情监控、边境检查、疫苗接种等体系。如今,面对流感病毒的挑战,中国的防疫措施同样得到了升级和加强。
就目前来说,虽然中国进入了流感高发季节,但并未出现像日本那样的医疗资源告急的局面,流感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似乎处于可控范围内。
这次流感的严重程度,让不少人开始怀疑:它是不是“新冠换了个马甲”?毕竟,病情严重、传播迅猛、医院爆满,这些特征都让人不禁想起当年的新冠疫情。流感病毒与新冠病毒皆借呼吸道传播,然二者在传播方式、致病机制以及防控手段上全然不同。
流感虽然每年都会流行,但它的突发性和致命性相对较低。新冠病毒则具备更强的传播能力,尤其是在变异毒株的影响下,其传染力和致病性比传统流感要强得多。
流感和新冠:不同却相似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不少人将其与流感进行对比,甚至有人提出:流感的“威胁”也许并没有被真正重视,而新冠则迅速进入了全球抗疫的焦点。两者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通过飞沫传播,都能引起高热、乏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甚至在重症时导致肺炎。但两者之间也有显著差异。
首先,流感的致病性相对较弱,大多数患者都能在短时间内自愈,而新冠则可能导致长时间的症状甚至致命的肺部并发症。其次,流感病毒每年皆会发生变异,不过,一般而言,流感疫苗可对其予以有效预防。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不断出现,在此情形下,疫苗的效力或许会有所衰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流感就不需要警惕。流感的传播速度同样迅猛,它对医疗资源的消耗与对重症患者的威胁,都是不可忽视的。
防范流感,重在科学与理性
面对流感的威胁,我们如何应对?首先,接种流感疫苗依旧为最行之有效的预防手段。尽管疫苗无法确保对感染的百分百预防,但却能够极大地削减感染后的病程以及死亡风险。
其次,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性,诸如勤洗手、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之处,乃是减缓流感传播的有效举措。尤其是在流感高发期,更要注意自我保护。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一事件的恐慌而忘记理性思考。
大S的去世提醒了我们流感的致命性,但它也应当促使我们更加关注流感的常态化防控,而非一味陷入恐慌之中。流感并不是“新冠2.0”,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防控方式。唯有秉持科学的防护之法与理性的态度,我们方可最大限度地削减流感对社会的冲击。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 2024-12-28 12:28《日本流感患者激增 东京等地陷入“药品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