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古洞,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陈堡村,距离县城大概8公里。这个溶洞并不大,但是却成为了贵州徒步爱好者经常光临的地方。这里没有开发,自然也没有其他溶洞景区光彩夺目的灯光,溶洞以最自然的状态展现在游客的眼前。
莲花古洞是自然景观,也是人文景点,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早在清朝时期,莲花古洞就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景点。1895年,当地群众捐资在洞中修建了石桥,以方便游人参观。
1946年,普定县的县长赵家焯邀请贵州省省长杨森来莲花古洞一游,为了能吸引杨森,赵家焯写下了一段文笔优美的介绍,主要内容如下。
莲花洞,原名花洞,又以其上有一无底之深坑,土人名上者为公花洞,此洞以母花洞名之。后又参以神异之说,名曰万花洞,以其中有莲花石、莲花敦,名曰莲花,较为恰当。洞中有天窗三个,一窗一洞,自成景物。洞中百怪千奇,无所不有。所谓博物馆,动植物园之美,尽包罗于其中。中外人士来游者,恒赞为天下第一。大有不到此洞,不足以窥天地之美之感。
杨森读了此文,欣然前往。在参观了莲花古洞后,杨森还被请求题写“莲花古洞”四个大字,现如今这四字就刻在了莲花古洞洞口的石头上。杨森游览了莲花古洞,应该是非常满意的,他不仅题写了洞名,还在回去后写下了《游普定莲花洞记》一文。
“斯洞也,伟大雄杰,真天下之奇特,黔中之至宝,其所以名莲花洞者,匪特拟其貌似己也。抑一花一世界,为其命名取之乎?而所谓有光,有河,有干燥路径即为优美者又非可以限量此洞耳。”——《游普定莲花洞记》
赵家焯对莲花古洞十分喜欢,他自己多次到洞中游览,曾在在崖壁上题写了“天开颜”三个大字。后来,来洞中游览的任可澄先生(普定人,曾主修民国《贵州通志》,曾任云贵监察使)在墙壁题写了“水流花放,岳耸莲披”八个大字。除此,洞中还有夏斗枢题写的“艺术之宫”和章履和题写的“洞天胜迹”等文字。这些文字让莲花古洞成为了少有的人文之洞。
莲花古洞最吸引人的景观是自然景观。洞中有三个天窗,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十分迷人。其中主洞大厅十分宽敞,可以容纳千人。洞中的石柱支撑着洞顶,四壁石帘石幔悬挂。当阳光从顶部的天窗倾泻而下,照亮整个洞穴内部,形成一道道光柱,整个洞穴都被照亮了。这种景观充满了大自然的神秘。
为什么此洞被取名“莲花古洞”呢?在洞厅一侧有一个阴河洞,里面有地下河水潺潺流过。而阴河岸上有一块高达两米的巨石,巨石的顶端如托盘,盘中有石莲,层层花瓣清晰可辨。这些石莲是流水从洞厅滴入盘中,长年累月而形成,可谓“滴水成莲”。普定俗绅张一普在主持第三次修葺古洞后写下一首诗:
莲花洞内整六年,莲花台下水潺潺。 石乳莲花常不老,水流千转永源源。 两洞玲珑别有天,愚人到此也羡仙。 桥头下山凭放眼,渴望春色在人间。 人间不应有此景,此间花木四时鲜。 红日白云常来往,不知人世几千年。
目前,游客到洞中只能游览两个天窗,因为通往第三天窗的通道被溢泥所堵,游客只能从天窗吊下去,十分危险。第三天窗非常瑰丽,游人曾经写下对联“花洞连天天连水,水朝来水水来朝”“一窍有泉通天湖? 四时无雨滴千浆”。我们可以通过以前的游人的文章来大致了解其美景。
“前洞小有青虚,后洞大有光明。虽不山高水深,常有仙过龙吟,孔穴多于蜂巢,芝华脂髓,万族药苗,丹采以服,疾觅以疗。小洞星罗棋布,或崖行飞仙,鼎悬鸟路;或门陈睡佛,炉安深处,石笋成林,石乳连云,山水石奇,洞穴石怪。阆风苦吹,当今米芾仙袂飘飘而来,应令袍服一步一拜,极一游之眼福,开万古之心胸。”——普定绅士胡锡侯 “四周则怪石罗列,如狮、如虎、如熊罴,狰狞不可逼视;仰观则风云变化,若昆、若鹏、若龙蛇,俨若飞腾。其他珊瑚玉树,山海珍错之属,形形色色,惟妙惟肖。造物之神奇伟大,于此毕露矣。”——杨森
由于莲花古洞尚未开发旅游,至今游客稀少。正因为游客稀少,才让游人能够欣赏到洞穴的原貌。目前,溶洞距离最近的公路都有1公里,交通不便。好的是目前贵阳的几家户外徒步团队都有莲花古洞的徒步路线,喜欢的朋友可以去咨询报名。
莲花古洞所在的陈堡村,是一个有历史底蕴的村庄,这里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如碉楼、安顺至织金古道、陈家寨四棱碑等,游客可以慢慢游览。陈堡村在夜郎湖畔,每年三月,湖边的万亩桃花盛开,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