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美国前总统乔·拜登卸任仅仅两周,便迅速与美国知名经纪公司创新艺人经纪公司(CAA)签约,准备开启自己的商业化之路。这一举动,显然不同于以往美国前总统的低调隐退,而是选择了与好莱坞娱乐圈紧密捆绑,一边维持自己的公众影响力,一边为未来可能的政治回归或个人利益最大化铺路。拜登此举究竟是谋求退休后的“政治余热”,还是为民主党未来的布局蓄势?又或者,这只是典型的“政客退休后捞金”剧本的又一次重演?
在拜登之前,奥巴马卸任后通过出版回忆录、全球巡演、Netflix合作等方式赚得盆满钵满,克林顿夫妇更是通过基金会和高价演讲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如今,拜登紧随其后,似乎也准备复制这一“政客变明星”的套路。拜登与CAA的合作并非首次,在他2017年卸任副总统后,便与该公司签约,并在全美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拜登巡演”,不仅出版个人回忆录,还在42天内卖出了超8.5万张门票,赚得可观的收入。如今,他再次签约,显然是想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然而,拜登卸任后的这一系列举动,不免引发外界质疑:一个82岁的前总统,在结束四年政坛生涯后,为什么不选择安度晚年,而是急于在商业和娱乐界重新活跃?是对权力的留恋,还是出于现实考量?有分析认为,拜登虽然已卸任,但他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力并不会消失。毕竟,民主党仍然需要一位能够站台的人物,即便他已经不是总统。
拜登的商业化运作,与他“不会放弃战斗”的告别宣言形成了微妙的对比。1月20日卸任当天,他告诉支持者:“我们要离任了,但我们不会放弃战斗。”这句话究竟指的是什么?是在为民主党的未来站台?还是在为个人利益铺路?种种迹象表明,拜登并不打算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而是选择通过一种更加市场化的方式继续维持自己的影响力。
事实上,美国政客卸任后的商业化运作早已成为常态。从奥巴马、克林顿,到希拉里等人,他们都在卸任后通过写书、演讲、商业合作等方式实现“流量变现”。这种模式不仅让他们个人获得可观的财富,也成为民主党在政治生态中的一部分。在美国,政治和商业的界限早已模糊,政客们在任时积累的影响力,在卸任后仍然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继续发挥作用。
而拜登与CAA的合作,或许也意味着他仍然希望在公众舆论场中保持影响力。尽管他在竞选连任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但他的存在仍然可以影响民主党的内部格局。未来,他可能会以“政坛元老”的身份继续发声,为民主党候选人背书,甚至在关键时刻提供战略建议。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卸任后捞金”行动,而是拜登对自己未来角色的一次重新塑造。
此外,拜登签约CAA,也反映了美国政治与娱乐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在好莱坞,政治与文化产业早已密不可分,而经纪公司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奥巴马到希拉里,许多政客都曾与CAA等公司合作,利用其在媒体、演讲、出版等领域的资源,继续维持自己的公众影响力。这一趋势说明,在美国,政客不再只是政客,他们同时也是明星、意见领袖、商业品牌的一部分。
然而,拜登此举也暴露了美国政治生态的荒诞性。一位卸任的总统,竟然如此迫不及待地投入商业化运作,让人不禁怀疑,美国政客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实现所谓的“公共服务”,还是为了利用政治影响力谋取私利?拜登作为民主党的一员,其行为无疑也给民主党的公信力带来了新的挑战。毕竟,一个刚刚卸任的总统,若仅仅是为了赚钱而签约经纪公司,难免会引发选民的不满。
此外,拜登的商业化运作也可能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作为前总统,他的言论和行动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一旦进入商业领域,利益冲突的问题将不可避免。比如,他是否会利用自己在政坛的关系,为商业伙伴谋取特殊利益?是否会利用前总统的身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特殊角色?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拜登的签约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决定,它也标志着美国政治文化的一种变化。从特朗普、奥巴马到拜登,美国总统卸任后的去向,已经从传统的隐退模式,逐渐演变成一种市场化运作。他们不再只是政坛人物,而是成为了一个“品牌”,通过各种方式延续自己的影响力,并从中获利。拜登此次与CAA的合作,正是这一趋势的最新案例。
未来,拜登是否会像奥巴马那样,继续通过写书、演讲、媒体合作等方式保持自己的存在感?还是会选择在幕后,为民主党的未来布局?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拜登并不打算在卸任后彻底消失,而是选择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在美国政治与舆论场中发挥影响。
拜登的签约行动,或许只是他未来一系列举措的开始。在这个娱乐化、商业化、资本化的政治生态中,卸任的政客已经不再是“退休者”,而是新的商业巨头、新的意见领袖,甚至是新的流量明星。而拜登的未来,会不会像他的前任们一样,继续利用这个体系,为自己和党派谋取更大的利益?这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