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呼伦湖。哈布拉/摄

北疆至北,辽阔壮美,这里是呼伦贝尔。

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大湖泊、大雪原······来自大自然的恩赐,令人心醉神驰。

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呼伦贝尔史前文明是中国北方一颗闪烁的星辰,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星光闪耀至今,文化样态异彩纷呈。

在祖国北疆的辽阔大地上,呼伦贝尔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北疆文化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戍边文化、森林文化多元交融,共同孕育出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品质,为推动北疆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土壤和宝贵资源。

2024年12月,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北疆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六个行动”中的其中一项就是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

呼伦贝尔市委书记王旺盛说:“我们要在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基础上,将蕴藏的历史文化宝藏开发好、利用好。”在不久前结束的呼伦贝尔市“两会”上,该市第一时间作出部署,强调要集中力量推进“六个行动”,为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贡献呼伦贝尔力量。

呼伦贝尔,正积蓄冬的力量,准备迎接文化发展的新春天。

文艺精品竞相涌

天堂草原,文化沃土;产权保护,立体传播。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让呼伦贝尔文艺精品迭出,百花齐放。

文艺创作者们深入生活,扎根沃土,众多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全国美术、摄影、电影、舞蹈、歌曲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

《骑马周游世界》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巴桑的大海》获百花文学奖,散文集《草原生灵笔记》《隐于辽阔的时光》获鲁迅文学奖提名;

《苏醒》《乳香飘》《乡情》等22件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娜仁托娅》《布里亚特人》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剪纸作品《龙铸奥运》被国家博物馆典藏;


电影《脐带》海报。

《脐带》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天道不赦》入围平遥国际电影展······

将文艺创作打造成时代精品,是呼伦贝尔的不懈追求。

自2019年以来,就有小说《猎神》、电影《呼伦贝尔城》、舞蹈《使鹿部·伊堪》、歌曲《英雄的巴尔虎》等7部作品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电影《脐带》的导演乔思雪,就出生于呼伦贝尔,她说:“就是想创作一部属于年轻人的新草原电影,把家乡的味道、草原的哲思,通过电影的方式记录在时间里。”

原创性,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集中体现。

呼伦贝尔在鼓励文艺精品创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加强民间文艺版权作品保护,以内蒙古成功创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为契机,先行先试,成为全区首个管理配套法规的盟市。

“版权保护让著作人不用担心作品被抄袭剽窃,让投资人不用担心版权商品被侵权。”蒙源公司版权分站工作人员柳震说。

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成立版权服务分站85家,著作权登记量达到每年500个以上,总数破2000个。有效提高了文艺创作数量,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文艺精品“借船出海”。

呼伦贝尔着力以文传声,构建国内国际立体化传播矩阵,生动讲好北疆文化故事。

建立“地市级+旗县级”媒体宣传矩阵;缔结19对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拥有35所国际合作高校;成立“天边·呼伦贝尔”“欧亚之窗—满洲里”等4家国际传播工作室;精耕“克鲁伦”“阿科诺”等国际外宣平台······

呼伦贝尔通过联合海外媒体常态化开展媒体互访、新闻互换、官网互链等合作,充分借助外宣讲述中国故事、内蒙古故事和呼伦贝尔故事。


驯鹿是使鹿鄂温克人的伙伴。

文旅融合谱新篇

多彩民俗,文旅相融;城市出圈,文化焕彩。

绿波滚滚,滋养出一方钟灵毓秀之地。

最新数据显示,呼伦贝尔大地目前生活着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48个民族,他们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共建边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脉的载体。

据统计,呼伦贝尔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项,位居自治区首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3项,位居自治区第二。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

无论是在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还是走进呼伦贝尔市文化馆,总有令人惊叹的非遗技艺可以观赏,呼伦贝尔牛角雕制作技艺、巴尔虎银器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多民族传统技艺在呼伦贝尔传承发展、交相辉映。

“狍角帽是鄂伦春族最有特点的帽子,舒适保暖,造型美观,现在它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民族手工艺一代一代传下去。”鄂伦春族狍角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玲芝满怀信心地说。

近年来,呼伦贝尔扎实开展非遗记录工作,对非遗线索进行系统抢救、整理、还原,累计搜集整理非遗线索1000余条、文字资料166万字,征集实物2000余件(套),摄制纪录片124部,为非遗数据记录、成果运用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油画之城”,是呼伦贝尔助力文化强市和“文艺之都”建设的一张名片。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说:“呼伦贝尔在美术家心中是十分独特的,这里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特别适合用油画的语言手法进行表达。这座城市的人民喜欢油画,也涌现出了很多国内知名油画家。”

积极搭建“国字头”油画新平台,逐步构建“1+N”油画艺术场馆集群。目前,呼伦贝尔建成油画写生地16个,画廊画材、艺术品经营企业64家,艺术培训、艺术休闲等企业100余家。


冰雪运动“热力十足”。

冰雪与运动,是呼伦贝尔名片上的一对双生花。

借助举办“十四冬”重要契机,精心打造“冰雪运动名城”等城市品牌,积极推广冰雪那达慕、冬季英雄会、中国杯速度滑冰精英联赛、中俄蒙冬泳邀请赛、冷极马拉松等赛事活动。刊发相关报道118.8万余篇,阅读量超80亿人次。

呼伦贝尔做精“旅游+”“+旅游”大文章,推动旅游与冰雪文化、民俗、美食等业态深度融合,提升冰雪旅游文化内涵,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全方位提升呼伦贝尔冰雪旅游品牌的知名度,高位谋划世界一流冰雪旅游目的地,持续打造中国冰雪旅游特色品牌。


敖鲁古雅景区中的实景演出。王梓屹 蔡明/摄

文化服务润民生

以文惠民,以文聚心;心意相通,和谐共生。

1月9日—10日,“歌游内蒙古‘非遗·家园’呼伦贝尔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演”在呼伦贝尔大剧院举行。

300余名来自北京、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演员,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搬上舞台,60多个节目接续出演,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盛宴。

“这次活动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激励大家不断挖掘和创作出更多展现北疆历史之韵、民族之融、人文之美的优秀作品。”表演者都古尔苏荣表示。


曲艺北疆行系列活动中,艺术家与呼伦贝尔群众共享曲艺发展成果。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将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让其发挥出“惠民”“乐民”的最大效益。

场馆建设正酣。

推进历史博物馆、乌兰牧骑宫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积极将“阵地式”服务向“城市空间”拓展延伸,持续打造“15分钟”公共阅读圈、“文化惠民超市”“群星小舞台”,让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活动质量提升。

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转化等工程,全年组织呼伦贝尔市12个国有文艺院团累计开展惠民演出活动1514场次,覆盖村(嘎查)313个,帮助指导艺术队伍186个,惠及农牧猎民群众200余万人次。

发挥“理论学习轻骑兵”“百姓名嘴”等基层宣讲队伍特色优势,举办“声润草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13期,开展中华传统节日等各系列主题宣教活动700余场,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明白的方式宣传推广北疆文化。

技术创新引领。

积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建设“呼伦贝尔文化资源包”,标准化配置文旅智能e点通、终端交互屏等数字化功能主题文化服务体验设备,为市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文化服务。

研发手机移动端“呼伦贝尔文化旅游惠民活动日历”,方便市民实时了解全市文旅活动讯息。发布各类活动2100余场,群众文化机构组织文化活动5000余次,市民参与度和文化体验感不断提高。

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享誉全国,到“冰雪之城”名片出圈出彩,再到“五大文化标识”打造,呼伦贝尔持续扎实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工作,推动形成全市北疆文化建设“一盘棋”工作格局,全力打造呼伦贝尔文化新高地,以富有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额尔古纳湿地。

文化建设是一场

用“过去”与未来角逐的远征

呼伦贝尔已扬起一道道风帆

形成千帆竞发之势

乘风破浪

勇立潮头

来源:内蒙古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