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束清政府的统治,到现在我国繁荣富强的局面,我国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将一个饱受欺凌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强大无比的国家,但在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帮助,而这其中有一个国家让人意想不到,那这些国家是谁呢?
苏联援华
苏联对我国的援助从抗日战争时期便已经开始了,从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就已经开始源源不断地向我国输送大量的武器,可以说我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苏联也有着很大的功劳,这些武器帮助了当时贫穷的我国。
在当时,我国的空军几乎是一穷二白,经常被敌军的飞机所侵害,这个时候,又是苏联空军志愿队的火速驰援,缓解了我国的压力,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为我国军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空中掩护,让敌人再也不敢肆意妄为。
苏联的援助可不止是只有武器,他们还派遣军事顾问,不远万里来到我国军队,从战术训练到战略规划,手把手地教,让当时我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这些援助,为我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的援助重心又转向了经济和工业领域,他们帮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还大手笔地援建了156个大型工业项目,这些项目涵盖多个重工业领域,而我们熟悉的鞍山钢铁公司等,也都是苏联援助结出的硕果。
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堪称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加速器,其中重工业占据重大比例,苏联不仅送来了资金和技术,还派来了超过1万名专家,在我国的土地上播撒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专家通过讲授技术课程、现场指导,甚至翻译文献资料,把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国干部和工人,而且苏联还接收了近4万名中国留学生,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精英。
苏联的技术援助更是全方位的,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靠着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生产出了大量金属切削机床,这种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让我国在工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可这则关系并没有长长久久的,后来,我国和苏联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分道扬镳,我们不论苏联是处于什么样的目的援助我国,但苏联的援助帮助我国发展的事实却是不可否认的。
中德合作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就开始了和我国的合作,尤其是在军事领域,德国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军事顾问,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汉斯·冯·塞克特和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塞克特在1933年来到中国,摇身一变成为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他一到中国,就开始对当时的中国军队进行整改,他觉得中国军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靠人海战术取胜了,于是在它的调教下,为我国搞出了一支精锐部队。
塞克特还特别强调军官素质,提议组建教导总队,把那些有潜力的军官挑出来,狠狠地训练一番,让他们成为能带出更多精兵的种子选手,这个主意也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于是塞克特的建议就成了国民政府军队建设的标准。
在后来法肯豪森接棒之后,更是加足马力推动中国军队的现代化,他觉得中国得搞轻装快速部队,毕竟当时的工业水平有限,在他的建议下,国民政府在1935年成立了陆军整理处,大刀阔斧地对军队进行整编和训练。
等到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候,中国已经有30万人的军队接受了德式训练,还装备了德制武器,成了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陆军,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德械师,这些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德合作的可不止在军事领域,1934年,中德签订了一份易货协定,这可是一笔双赢的买卖,中国拿钨、锑、锡这些矿产资源去换德国的武器装备和技术,在当时,德国的武器装备那可都是一流货。
德国还特别热心肠,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帮了中国一把,比如浙赣铁路,这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铁路,它对当时的中国有着重大意义,德国还协助中国建立了多个兵工厂和军事研究所,让中国的军事工业能力提升了一个档次。
不过,好景不长,1933年纳粹上台后,德国的对外政策开始转变,希特勒为了扩充军事实力,对锡、钨等战略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德国更加看重和中国的贸易关系。
然而,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德国在中日之间的中立政策就越来越难维持,最终德国在日方的压力下,无奈地召回了所有在华军事顾问,还停止了对中国的武器供应。
这一决定,浇灭了中德合作的火焰,尽管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等人之前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德国政府的亲日政策,让两国关系迅速恶化,到了1941年,德国居然承认了汪伪政权,中德关系也彻底闹掰。
日本政府发展援助
然而在这些帮助了我们的国家之中,竟然有日本的身影,这是最让人想不到的,要知道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都永远无法忘记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我国犯下的那些滔天罪行,但事实却是,日本在后来确确实实的帮助了我国。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恢复邦交关系,中国做出了一个让日本政经界人士都深感意外的决定,就是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可能是这个决定让日本方面觉得亏欠我们,于是他们决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还债”。
在1979年,时任日本首相太平正芳访华时正式宣布了这一计划,也标志着日本对华援助的正式开启,日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弥补中国放弃战争赔偿的经济损失,还能加强中日友好关系,让亚太地区更加稳定和繁荣。
日本将对华的援助分成三种形式,日元贷款是日本对华援助的“重头戏”,占了援助总额的约90%,这些钱主要用在了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机场、铁路、港口等。
正是有了这些资金的帮助,我国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日本的贷款帮助我国建成了很多重要的铁路项目,让我国的铁路运输能力大幅提升,也为后续的经济发展铺好了路。
然后就是技术合作方面,日本向中国派来了大量专家,分享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环保领域,日本支持了多个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帮助中国改善了环境质量,让我们在环保方面少走了不少弯路。
第三部分就是无偿援助,虽然在总额中占比不大,但也有1400亿日元,约等于人民币65亿,日本为中日友好医院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这可是在医疗领域实实在在的贡献。
从1979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日本向中国提供了超过3.3万亿日元的贷款,约等于人民币1500亿,这些援助覆盖我国各个地区的多个领域,日本还支持了中国多个港口的现代化改造,让港口的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这些援助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日本支持的铁路项目不仅提升了中国的铁路运输能力,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环保、医疗和人才培养方面,日本的援助也发挥了长期影响。
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对我国的援助逐渐减少,并于2018年完全停止,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自主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已经能够独立承担更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发展的任务了。
正是这些国家的帮助,让我国在发展的某一阶段得到了质的飞跃,对于这些国家,不管它们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帮助我国的历史不能否认,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日本对我们犯下的滔天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