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能在文革的惊涛骇浪中有惊无险,只因为毛泽东说他是将来解放台湾的最好指挥员
1949年,粟裕被任命为“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担负总兵力近65万人的攻台战役总指挥之责后,尽管世事如云,形势变幻,他这一“国内战争中最重要和最后的一次战役”,最终奉毛泽东“推迟解放台湾的时间”之令而未能完成,但此后数十年间,毛泽东始终将其看作攻打台湾最合适的统帅。“文革”中粟裕能在惊涛骇浪中有惊无险,与这一点不无关系。
当年北京街头出现“打倒粟裕”的大字报,毛泽东知道后,连夜给林彪电话,说:“解放台湾,你不行,我也不行,还得靠粟裕!”第二天,所有关于粟裕的大字报便都不见了。被毛泽东当作最后“杀手锏”的粟裕,也因此成为文革这一惊涛骇浪中,极少数有惊无险的将领之一。
二、在他的建议下,中国提前两年解放
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但他的战略却曾经多次被粟裕上书改变。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提出战略性建议10次以上,是贡献全局性战略最多的将领,没有“之一”。其中最有名的有两次:第一次是改变毛泽东“三军进击津浦路”的两侧作战计划,由华中野战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结果取得国共开战以来的第一大胜仗——苏中七战七捷,也使毛泽东认识到内线歼敌的重要性,奠定了解放战争全胜的基础;第二次是该表毛泽东急于“分兵渡江”的计划,相反地,集中三路大军“忽集忽分”打大歼灭战,改变中原战局,于是有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蓝图。刘伯承说:“这个功劳,永垂青史。”
在粟裕的多次建议下,毛泽东原计划五年打倒蒋介石的规划提早两年完成,减少了人民许多战争之苦,这份功劳,确实足以名垂青史!
三、果断出击,平稳接管南京
1949年3月,在邓小平主持起草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了由二野攻占首都南京,但战场情况随时变化,4月22日,三野司令粟裕判断南京的敌人非常混乱,随时有可能逃窜,于是他抓住时机命令所属8兵团35军:如果南京敌人逃窜,则立即渡江占领南京!
果然,4月23日,国民政府仓皇逃离南京。已就近攻占浦口待命的35军接到粟裕命令后,在政委何克希率领下迅速渡过长江,占领南京城。就在35军奉命占领南京的当天,邓小平接受了粟裕部署的既定事实,取消了原定由二野陈赓兵团接管南京的任务。
由此,四大野战军中,第三野战军名正言顺地取得了绝无仅有的最高荣誉:攻占蒋介石政府的首都!不过粟裕下达这一命令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维持秩序,保护敌人遗弃一切之公私财产。”要知道,那些财产可都是建国的依靠!而且一旦政府撤离,秩序的维护又是何等重要!任务完成后粟裕就要求部队立即撤离,将南京移交给二野。
如此一心一意为大局着想,不怕误解,更不图名利,着实令人敬佩!
三、两个倔脾气的人
彭德怀的火爆脾气和粟裕的倔脾气都是出了名的,“栗受不了彭的脾气,他的自尊心很强”,加上两人因为军事思想的差异,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不同。粟裕1954年就任总参谋长后,提出抽几个军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人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机动的建议。
彭德怀却说全国都属解放军,一旦战争爆发, 统帅部完全可以从各军区临时抽调部队组织战略预备队,因此毫无必要。粟裕则坚持说,等战争爆发再抽调组织这支部队,一是会打乱各军区的作战计划;二是战争爆发,交通被破,部队行动受阻,将会失去战机。但是彭德怀不同意。
因为粟裕比较坚持原则,认为对的就坚持,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几个战略都是这样被粟裕改变的。他在彭德怀面前更是如此,因而彭德怀就认为粟裕骄傲自满, 是“个人主义”。
彭德怀这样一个火爆脾气的上级遇上粟裕这样一个倔脾气的下属,产生一点不愉快很正常,至于后来事情发展得比较大了也非双方所愿,我相信他们那个年代也许认为那样的解决方式是真的可以帮助当事人认识到问题并改正的,是出于善意和为公的。
四、名将的爱情并不顺利
粟裕大将指挥作战时常常出奇制胜,他在爱情中也延续这一风格,刚认识姑娘就给人家来个出其不意,结果悲剧了。
第一次见面楚青给粟裕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于是一个月以后楚青就接到粟裕的信:“我很喜欢你,不是由于别人的强迫,也不是虚荣的动机,而是一个新四军指挥员对一个真正的女战士忠诚的爱!”信里面还有一张粟裕的照片。同志们,那是个什么年代啊!一个指挥员对一个文职女兵作这样直接的表达……果然,楚青看完信脸色大变,把信和粟裕的照片撕成碎片扔了。她认为一位新四军将领不应该向一位小姑娘求爱,决定以后再也不见粟裕面。于是粟裕第一次求爱失败。
但我们的战神岂是这么容易就会放弃的?经过两年多的真挚告白,他终于被楚青接受。1941年12月26日,他与楚青结为终生伴侣,终此一生,别无他意!
五、古有韩信今有粟裕
国防大学教授乔良这样说:“几千年里战事不断,直杀得腥风血雨,天昏地暗。从血流漂杵中走出来的‘战神’级人物,却寥若星辰。不过耳!”
1、论指挥能力,粟裕指挥和参与指挥了七战七捷、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许多重大战役,如此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2、论风度,粟裕两让司令,一辞元帅,真有古今名将之风;
3、论精神,粟裕毫不关心权力争斗,一心研究军事与国防,即使在被批斗得最狠的时候都没有一句怨言,只希望以后若有战事,还能再上前线!
粟裕,一个无愧于平生的大写的人,他死后骨灰洒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那些早已牺牲的战友一起继续守卫这国土。这样的粟裕,理应广为人知,虽然将军自己很低调,但后人面对这样高山般的人格,如何能不高山仰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