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影视圈的春节档,确实挺热闹的。
一方面,《哪吒2之魔童闹海》票房天天传喜讯,目前已跻身中国影史票房第五,更有预测该电影最终票房可能会高达87亿。
另一方面,《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正体验冰火两重天,有人把它吹上天,有人说观影如坐针毡。某瓣评分也扑朔迷离,现已出现不同粉丝群体互撕的迹象。
《封神2》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路演现场有观众大呼:封神2口碑两极分化,作为路人一直在网上给你说好话,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蛟龙行动》的演职人员正在各大平台忙着卖力拉票。“来嘛,进电影院嘛,绝对让你不虚此行。”
当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愁得白了头……
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如徐导的射雕了。
某瓣上显示,当前评分为5.5分,共有40.8万人参与投票。
不过,很快就有网友扒出,这个评分不真实,水分很大。比如,有一些IP地址显示为泰国、英国的网友,也给打了1分评价,可这部电影在该地区根本就没上映啊?这评价是怎么来的?
还有参与评价的网友坦言:“没看过,跟风给个差评……”
2月4日,射雕的综合票房为2294.01万元,比前一日2292.20万元还高,实现“逆跌”。4日晚间,#射雕票房逆跌#的话题便冲上热搜榜第一。
再看评论区,用“欢呼雀跃”、“好评如潮”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
不过,略加梳理后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好评”,似乎都是那么几套词儿,被众多“网友”翻来覆去地反复说。
“真的很好看”、“大荧幕圆了我的武侠梦”、“肖X演出了真正的郭靖”、“意犹未尽”、“准备二刷”、“要带爸爸妈妈一起看”、“影院氛围很好”、“上座率很高”、“观众不愿离席,站在过道等彩蛋”……
电影到底怎么好看?哪里好看?是场面宏大,还是故事编排跌宕起伏,亦或是演员演技到位?则很少有人提及。我甚至怀疑,这些评论的网友,到底有没有去看过电影?
说实话,这些评论给人的感觉,真的很假。
笔者对肖X无感,但对徐导是有情怀,也充满敬意的,毕竟他曾给我们带来很多经典的武侠影视作品。
对于《侠之大者》到底好不好看,我无权发表评价,因为刚从乡下返城,还没来得及去看。作为半个武侠迷,原本打算这一两天去一饱眼福,但看到如此尬吹的评论区,说实话有点儿不想去了。
用虚假数据来左右舆论导向,是一件让我十分厌恶的事情。
无论是评分也好、投票也好、评论也罢,还有电商平台的商品评价,都是为了让后来者对将要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提前有个更加真实的了解。
笔者以为,当刷单、刷分、刷票、刷评论、刷流量成为一种产业,大量水军、刷手充斥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时,所谓的评价系统就已经失去意义和参考价值了。
我做过电商,当一个商品参加活动,流量比较大的时候,如果使用科技手段,一分钟能怼出上千个销量,两三天后就是上千个默认好评。即便交给刷单团队,使用真实的购买人账号信息,一天搞几十上百条好评也轻轻松松。
就算有几个真实评价,也会淹没在浩瀚的“伪好评”海洋里。甚至你看到的差评,也有可能是商家有意刷上去的,目的是为了用物流等无足轻重的问题,来稀释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评价。
如果电商平台百分之七八十的评论都来自这些人,都是有意安排的,那消费者看评论区还有什么意义呢?
再比如网红开直播,前台看似有几万观众,实则有很大一部分“粉丝”,只不过是工作室货架上一部部被系统操控的手机。这样制造出来的“人气”,何尝不是对真实观众的欺骗呢?
娱乐圈、影视圈现在也染上了这些毛病。为了上个热搜,维持自己的知名度,不惜雇佣大量水军,在评论区一顿尬吹,哥哥好帅,姐姐好美……
现在的粉丝经济,也是个神奇的存在。以前的追星族,买正版磁带、CD,买杂志,追演唱会,大多都是把自己享受正版质量放在第一位,顺带帮明星创收。因此,明星有更多好作品,才有更多收入。
现在的粉丝,又要帮投票,又要帮控评,还要时刻准备与其他明星的粉丝团开口水战、互撕,甚至还要帮哥哥多买几张电影票冲票房业绩……忙得不亦乐乎,不累吗?
其实,近年来不少导演启用所谓“顶流”明星当主演,本以为能自带泼天流量,结果电影票房扑街扑到姥姥家的例子已经很多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前不少明星的流量是有很大水分的,10万粉丝能刷出100万甚至1000万的热度来。都是营销过度造成的错觉。
演技好不好,作品扛不扛打,不是靠网上的一片叫好声,而是看走出电影院的观众如何评价,是看人们茶余饭后怎样谈论,是看若干年后人们是否还在反复重温它。
口碑,才是反映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最真实标准。
总而言之,现在的网络评价系统,早已失去了其该有的价值,更失去了互联网信息共享、无界交流的初衷。
要么做出改变,否则就该扫进垃圾堆。
码字不易,敬请点赞、转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