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西天山的巩乃斯河畔,坐落着我国唯一的一座积雪雪崩研究站。它积累了长达50多年的观测数据,对气候变化评估和预警雪崩等自然灾害,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数据支撑。积雪站里负责记录数据的工作人员,除了要面对积雪,更要面对无尽寂寞的挑战。
这是位于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漫山遍野的雪岭云杉间,巩乃斯河静静流过。陡峭的山坡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在齐膝深的雪里走路,就像脚下有个吸盘,每走一步,都特别费劲。终于爬到了山坡的一半,前方这块略有凹陷的雪地,就是一次小雪崩后的遗迹。
在这个年年雪崩的山坡对面,国道218的一侧,就是王海存工作的地方,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积雪站附近有64个雪崩频发点,是研究雪崩的绝佳地段。这几天,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来到站里,让这个前后10公里都没有住家的小站,瞬间热闹了起来。
每年10月底,第一场雪会如期来到这里,来年4月份,雪才依依不舍地融化。科研团队要多次来到这儿,采集积雪参数,记录新雪的变化。对常年守在站里的王海存来,雪是他最熟悉的朋友了。
雪崩的发生,源于雪崩发生前一段时间气象和积雪内部特性的演变导致的雪层不稳定。要想知道雪层内部的冰颗粒如何发育、变化,目前必须依靠人的观察和记录,遥感技术和自动观测仪器无法获取。 王海存,就是那个守在站里,记录数据的人。这一守,就是32年。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积雪科普专员 张丽霞:因为所有的科研你要有数据的支撑,各种想要的数据都可以在积雪站上获得,因为积雪站是进行连续观测的,基础数据积累应该是对我们积雪站是最宝贵的一笔资源跟财富了。
1967年,为保证这条连通南北疆的公路全年畅通,天山积雪站成立,就此就开始了对天山积雪与气象数据的连续观测。1989年,王海存从甘肃来到这里,他和妻子刘世红结婚后,二人就一起肩负起记录气象、积雪数据的职责。23年来,夫妇俩每年要用去20根铅笔,记满重达40斤的表格。大山中的时间,就这么凝固在纸上。这个记录夹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古董",是之前的工作人员留下的。王海存舍不得扔。经历了将近70年的磨砺,硬纸边缘都磨成了圆弧。
积雪站是夫妻俩的工作单位,也是他们的家。这个家,是个无人远行的家。记录数据必须一天早中晚三次,准时准点,站里永远要留一个人值班。
王海存把出门看世界的机会,尽量留给妻子。他在这工作了32年,离开积雪站的时间,还不到40天。刘世红怕丈夫孤单,出门办事都会尽快赶回来。夫妻俩人结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一起出门过。
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积雪观测员 王海存:这不能离开人,我一般都是最多一年出去个一次到两次。
他俩在积雪站工作期间,数据只断过一次,那是2012年的一次大雪崩,积雪站里所有的测试仪器都掩埋了。夫妻俩花了两天的时间,在一米多深的积雪里挖出了仪器,继续观测。
在这儿,有一样东西比积雪还长久,它叫寂寞。前后10公里都没有住家,最近的商店,在几十公里外的镇上。直到去年,站里才有了稳定的手机信号。工作,是他们对抗寂寞的方式。
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积雪观测员 刘世红:我们两个人说话,就我们两口子,其他人也没有,娃也不在跟前。时间长了也没多少话可说,天天在一块儿能有啥话,基本上就是那点家里的琐事,想着就在这儿把这个工作搞好。
这个寂寞的积雪站,成就了许多大事。首次估算出中亚天山最大积雪资源量,绘制出了中国天山山区公路雪崩危险区分布图,而这背后,是王海存夫妇平凡而伟大的付出。夫妻俩说,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儿,但这件事有用,值了!
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积雪观测员 王海存:不遗憾,反正人的一生就这样平平淡淡过下去就行了,能为科学家出一份力也就满足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法融:积雪站像"母亲",有积雪站,就给了我们搞天山积雪搞其他地方积雪研究的底气,这个是无与伦比的。
32年里,一个人与纷繁世界的交集,只有不到40天,其他时间都守在四下无人的山窝里。这真是最寂寞的一份工作。此时此刻,还有许多基层工作者在坚守着职责,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