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他主抓经济工作,排在毛刘朱周之后的“第五号人物”。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他则成为了“第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邓小平。
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他的经济思想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就是有着“共和国掌柜”美誉的陈云。
众所周知,邓小平曾在政坛经历“三起三落”。 其实,陈云也曾像他一样“三起三落”,但相比于邓小平的处境,陈云却每次都能够巧妙地避开这些大风波。
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和平时期后的中国,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成为主要任务。但是,因为党和人民对改变新中国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迫切,这就导致出现了盲目冒进的现象,同时引起了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的高度警觉。
1953年,在做预算时,因为看到过去一年良好的经济形势,部分同志头脑一热,便多列了30亿。结果,这一年的财政就有了30多亿的赤字,导致工作开展十分被动。
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再出现,陈云多次强调“慢一点、稳一点”。然而,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建设中的冒进现象越发严重。
陈云深知,此时的国民经济刚刚恢复,必须要踏踏实实向前走。于是,他多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反冒进”的意见,并获得了中央政治局同志的同意。
虽然陈云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冒进现象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始终没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因为急躁冒进的思想已经开始抬头。
同年11月,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刘少奇引用陈云的话,提出“经济建设要稳一点”。但毛主席对此并不赞同。于是,在闭幕会上,毛主席直言“要保护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不要泼冷水”。此外,他还就打破平衡提出了意见,这实际上就是针对陈云在经济工作中提出保持平衡的这一观点。
尽管毛主席的态度是“反反冒进”,但此时,这一矛盾还没有凸显出来。因此,陈云在之后领导经济建设时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主张反冒进,并强调“紧张平衡‘绝不能紧张到使平衡破裂’。”
这一年年底,陈云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明年要削减投资,稳当一些”。可见,陈云在反冒进上的态度是一贯的。
然而,1957年下半年开始,毛主席先后多次就“反冒进”进行了批评,他的态度和用词越来越严厉,党内高层也逐渐明白,这主要是针对周总理和陈云的。尤其是毛主席提出的“宁可犯保守的错误,也不要犯冒进的错误”,是针对陈云的。
陈云也很快便明白了毛主席的态度,这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958年初,杭州会议、南宁会议相继召开,陈云称病告假,都没有参加。但会议内容他很快便知道了。
反冒进被当作一个重大问题提了出来,毛主席将矛头指向了国务院,尤其是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刘少奇、周恩来先后做了检讨,承担责任。
而未参加会议的陈云也在之后召开的几次大会上作了检讨,但他心中其实是有看法的。这一时期,陈云虽然仍然负责经济工作,但他却受到了明显冷落。凡重大经济决策,他也很少再发声了,即使有意见,毛主席也不大听了。
1959年庐山会议上,原本要参会的陈云再次因病请假,缺席了这次影响深远的会议。陈云因身体不适,已经在大连疗养大半年了。
庐山会议召开前,毛主席还曾特意派人询问陈云“身体如何?是否参加会议?如果可以的话,便来庐山参加会议,同时可以减少参会次数”。陈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庐山会议前,病情突然恶化,只能卧病在床。
毛主席得知他的病情后,也不再勉强,叮嘱他好好养病。
最终,陈云没有参加庐山会议。尽管没有置身于庐山会议的风云之中,但他也未能完全置身之外。面对当时众多批评彭老总的声音,他始终坚持自我,不附和。
中国进入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后,毛主席才猛然惊醒:陈云的经济主张才是正确的。
1961年,毛主席在指导经济建设时,降低了各方面的指标,这实际上也是陈云过去提到过的。
国难思良将,家贫念贤妻。1962年初,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毛主席亲自请陈云在会上发表讲话,但出人意料的是,陈云以“现在还没有把握讲”为由,一再拒绝。
陈云是真的没有把握吗?事实并非如此。真实的情况却是,陈云在过去两年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他先后在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上海考察了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尤其在钢铁问题上,他不仅跟有关人员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而且还亲自下到矿井中了解情况。
因此,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农村,陈云都是做了大量调查,并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已经有了大致的判断。但陈云为什么始终不肯在七千人大会上讲话呢?
直到多年后,他才向外界吐露了当年一再拒绝讲话的原因,“和稀泥不是我的性格,同时也不能给毛主席难堪”。
七千人大会刚刚结束的14天后,陈云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火力全开”,大胆讲话,作了长篇发言。他的发言引起参会人员高度肯定。
然而,就在外界以为陈云开始要在经济领域大展拳脚之际,他却再一次称病不出。
原来,邓子恢提出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理念受到了陈云的关注和支持。但毛主席认为这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他再次强调了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于是,在这之后,陈云便一直处于生病疗养状态。
直到1976年底,他才再次出山,逐渐恢复工作。沉默十多年后,陈云一发声便振聋发聩,令人深省。让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平反冤假错案、支持改革开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陈云再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共产党员网、《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世纪风采》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