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认真听讲。
□文/本报记者 蒋平摄/孙春雷 本报记者 蒋平
为树牢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龙江,日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爱尚“家园”》在全校范围内完成了首轮授课,课程围绕“大美龙江”“神奇北大荒”“魅力大庆”“奋进农大”四个主题展开,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反响。
立足省情 大美龙江以美培元
“龙江之美,不仅美在自然生态、美在物产丰饶、美在纳入中华精神谱系的灿烂文化和多民族聚居的特色文化,更美在承担着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国家担当。龙江之美可谓之‘大美’。”作为八一农垦大学新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爱尚“家园”》首讲“大美龙江”,由校长李翠霞亲自讲授。课程采用线下线上结合方式进行,李翠霞以生动的语言和广阔的视野,带领数千名学生“畅游”龙江大地,共同体验龙江之美。
“这里被誉为中华大粮仓、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粮食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区域品牌享誉全国……”学生们深深地被“大美龙江”所感染,被黑龙江点“绿”成金,不断激发绿色食品产业振兴源动力的决心和成绩深深震撼,纷纷表示要与龙江进行一场美丽之约,亲赴龙江各地,体验龙江山水灵韵和人文之光。
“课程从‘大美龙江’开始,将黑龙江的壮丽精致与多元文化一一呈现。涉农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一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李校长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美育思政课,引导学生热爱龙江,毕业后能够利用所学发挥所长扎根龙江建设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畅说。
结合市情 魅力大庆尚美崇德
“大庆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中国第一、世界第十大油田大庆油田所在地。作为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大庆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改革开放的脉动同频共振。”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素波的课程“魅力大庆”,将这座英雄的城市所创造的辉煌历史,向学生们娓娓道来。
“大庆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春季莺飞燕舞,夏季风掀绿浪,秋季芦苇茫茫,冬季银装素裹,域内水系纵横,湖泊交错,龙凤湿地闻名海内,林甸温泉比肩北海道,大庆已经形成了‘1357’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徐素波的激情讲述,让学生们深深地被大庆精神所感动,被大庆魅力所折服。课程结束后,2024级动物科学专业学生赵天舒有些激动:“这座城市的美好是由一批批接续奋斗、无私奉献的石油工人的辛勤付出所铸就。大庆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种精神;我是八一农大人,我要在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的激励下,继续奋斗、不负青春。”赵天舒表示,要向铁人王进喜、王启民、李新民学习,增长知识见识,练就过硬本领。
基于校情 奋进农大向美而行
深挖龙江“四大精神”等红色资源育人功能,让思政课教学更入心。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施新时代北大荒精神铸魂育人提升行动,将北大荒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这是诗人聂绀弩在《北大荒歌》中写下的诗句。”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彦彦向学生们深情讲述着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从亘古荒原变为祖国大粮仓的传奇往事,“北大荒地处我国高寒地区,小兴安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交汇于此。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矿产资源。历经几代北大荒人的开拓,北大荒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机械化农场群和商品粮基地,创造了沧海桑田的人间奇迹,也创造了北大荒精神。”
“咱们学校诞生于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大潮中,原校址在密山市裴德镇,由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主持创办并任首任校长,发扬解放军优良传统及‘抗大校风’、传承北大荒精神,这是咱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一以贯之的红色血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田恩铭给学生们讲党史、说校史,讲述了学校与垦区同根同源、同生同创的深情往事,“攻克小麦赤霉病,开创三垄栽培技术,创新寒地稻作模式,助力龙江大豆产业振兴,攻坚奶牛疾病防控……回望来时路,八一农大历经荒原建校、逆境复校、千里迁校、顺境兴校,多年来始终秉持‘务实求真 负重致远’的精神,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课程结束后,2024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毕越然告诉记者,特色校本课让她读懂了黑龙江,爱上了北大荒。
多年来,八一农垦大学始终秉持“务实求真 负重致远”的精神,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展望未来,学校将立足大庆、服务龙江、辐射全国,深化产教融合,助力“黑土优品”,赋能农文旅康,打造“三中心一高地”,开展“六大行动”,推进“五个一”工程,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推动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校本课程《爱尚“家园”》体现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对本科教育教学的高度重视,未来,学校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与形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打造成为立体化课程,出版数字化教材,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增强学生的家园意识和家园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