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肿瘤科,能看到不同癌种的患者,在很多人印象里,确诊了肿瘤,只要有机会挽回,就制定方案,在医生引导下用药治疗,努力延长寿命。
肿瘤医生发现,绝大部分人,包括患者本人,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怎么治、能活多久、要多少钱等“看得见”的问题上,对患者“看不见”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多。
肿瘤临床治疗和康复实践发现,患者和亲属的心理调适,和用什么药、选什么方案、饮食要怎么搞等方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因为很多人没意识到心理因素有3个特征:
1、心理长期不健康,情绪波动大,是致病原因之一,与遗传因素、饮食生活习惯、职业暴露、环境污染等致癌因素并列。
2、心理疏导对于患者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有利于康复,忽视了则会拖治疗后腿。
3、心理问题不仅会出现在患者身上,还会出现在亲属身上,需要通盘考虑调理。
癌症患者确诊病情后,心理活动轨迹和普通疾病患者相比,有重大差异。癌症不同于普通疾病,它目前治不好,过程不轻松,而且容易复发,在不少患者眼里,“癌症就是绝症”的观念根深蒂固,由此带来心理负担比较沉重。
临床上,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变化,有5个阶段:
1、紧张和焦虑
即使外表很平静的患者,内心也无法控制“惊涛骇浪”,大部分出现惊慌、心跳加快、眩晕、麻木等状态,有少部分会存在一定的“侥幸”:是不是搞错了、误诊了?要不要再换一家医院诊断试试?
这个阶段属于“情绪压抑期”,负面情绪还没有升起来,惊、怕、忧的情绪占主导,这个时候如果亲属在身边,一个深度拥抱、紧握双手和双肩,能较快平复。
2、否认和抗拒
当心情从最初的“懵”恢复后,病人下意识会否认和抗拒,一个是不接受诊断结果,一个是对过往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抗拒。这阶段他们会非常关注医生的交流态度,任何一点可能治好的信息都会被迅速筛选出来。
这个阶段属于“心理打击期”,负面情绪和自我保护心态同步上升,心理波动较为剧烈,亲属要做的就是安慰,而且患者不要脱离视线,防止出现某些极端行为。
3、委屈和怨恨
如果再三确诊患癌,患者反而会平静下来,既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得癌,又考虑下一步怎么治,还估算钱包和病情之间的关系,等等。接下来患者要根据抗癌方案实施治疗,此时患者的情绪会有一个“爆发期”。
此阶段患者突出表现是“发脾气”,情绪阴晴不定,怨天怨地,怨医生怨空气,怨饮食怨环境,对一切看得见的事物都感觉不顺眼,尤其是各种打针、吃药,非常抗拒。此阶段对亲属也是煎熬,考验很大。
4、失望和愧疚
这个阶段变化是随着治疗深入而逐步显现的,如果病情好转,患者和亲属的心态是振奋和积极的,但也有一些患者,疗效不佳、病情反复、身体受到较多折磨,变得虚弱,产生各种失望、愧疚等复杂情绪。
此阶段通常容易出现抑郁、孤独、无助、多疑等情绪,吃不下、睡不着,或因疗效不佳,抗拒进一步治疗。亲属也会陷入焦虑。
5、平静和沉淀
这是历经治疗反复、病痛折磨、病情复发等多方面折腾后,患者表现出来的情绪。患者意识到现实可能无法改变,惧怕癌症、害怕死亡是没有用的,心态反而会平静下来,接受现实。
有的患者首次确诊癌症就是晚期,可能时日不多了,也会平静接受诊断结果。但是,心态越是平静,反而有利于病情治疗、状态恢复,临床上不乏“带瘤长期生存”的奇迹。
这5个心理发展阶段比较常见,关键是如何干预和疏导?可用3个办法,在每个心理变化阶段都适用。
一是行为训练,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如肌肉放松、情绪舒缓、催眠、冥想等,尤其在抗癌治疗期间可一对一开展、个别实施。越是不愿意接受抗癌治疗的,越要重视行为训练。
二是寻找榜样,以抗癌成功的例子来激励,找到适合自己的病情管理、乐观生活、克服恐惧、调适心态等方法,榜样的力量所起到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
三是针对性安抚,有的患者可能会因身体某部分患癌,需要切除而产生抑郁和抗拒,如乳腺癌、前列腺癌、食道癌、结直肠癌等,要针对顾虑精准安抚,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总之,关注癌症病人的心理历程,对提高抗癌效果是有明显帮助的,甚至能为扭转不利局面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