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逼急欧洲,丹麦奋起“反击”,俄罗斯坐收渔利。
日前,丹麦方面表示将快速修复“北溪”天然气管道,恢复与俄罗斯的合作。对这一消息,最难以接受的,毫无疑问是美国和乌克兰。
丹麦下定决心的根源,在于今年年初乌克兰停止支持俄气从本国过境。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俄罗斯天然气都是从乌克兰过境进入欧洲的,此事对乌克兰也有好处,第一,俄罗斯如果要继续维持和欧洲的天然气贸易,就必须对乌克兰提供足够的天然气;
第二,乌克兰还能从中收到一笔过境费用。去年12月31号俄乌天然气过境协议到期,因俄乌冲突的缘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早早确定不再延长协议,此事引起了欧洲部分国家的反对,比如斯洛伐克,毕竟欧洲还是很依赖俄气的,但泽连斯基一意孤行。
1月2号,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还就此事专门回应过,指出此事责任在美国、乌克兰和欧盟,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执行了自己的合同义务。当然泽连斯基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带有战略考量。天然气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阻止俄气过境,能对俄罗斯经济造成新一轮打击,而且也能进一步破坏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
不过对这一天的来临,俄罗斯总统普京早就料到了,早在2015年,也就是克里米亚事件发生第二年,有感俄乌关系出现重大问题的普京就同欧洲共同推动了“北溪”系列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北溪”管道有两条,“北溪1号”从俄罗斯维堡出发,而“北溪2号”则是从俄罗斯乌斯季-卢加出发,两条管道的路线在芬兰和爱沙尼亚之间的海域相会后方向完全一致,实现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进入德国。所以在俄乌冲突以前,最恨“北溪”的是谁?
第一个是乌克兰,因为一旦“北溪”开始运营,那么自己不仅会少一笔过境收入,未来和俄罗斯翻脸,俄罗斯还能随时断自己的气。在2021年,泽连斯基曾放出消息,愿意在过境费用上适当打折,只求俄罗斯停止建设“北溪”,当然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件事也就没了下文。
第二个是美国,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就曾制裁过“北溪”,相比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拜登,特朗普对俄态度已经算是相对友好一点的了,他都不放过“北溪”,可见美国对“北溪”有多忌惮。因为“北溪”除经济价值外,也能加强俄罗斯和欧洲的外交关系,因此被视为俄乌冲突以前的俄欧地缘政治“大动脉”。美乌的反对并未起作用,截至冲突爆发前夕,“北溪”管道已经逐步投入使用了,但俄乌冲突爆发以后,因欧洲逐步削减对俄天然气贸易,“北溪”的处境立马变得非常尴尬。加上在2022年,“北溪”突遭爆炸事件,到现在各方对此事都众说纷纭,并没有任何官方结论。当然咱们刚才也介绍了谁最恨“北溪”,所以此事元凶是谁,各方估计都有自己的猜测。
爆炸事件发生后,普京积极致力于重启“北溪”,还曾公开喊话过欧洲,表示“北溪”随时可以开启运作,但欧洲部分国家要不就是不做理会,要不就是嘲讽普京。现在丹麦要修复“北溪”,显然也是让乌克兰拒绝天然气过境一事给逼急了,没了俄气,丹麦最近的天然气供应国并不算多,一个是找美国买液化天然气,但液化天然气单价对比管道天然气要贵很多。另一个选择是挪威,然而挪威却借俄乌冲突在出口天然气一事上大幅涨价,光是2022年到2023年这2年,挪威就额外收获了大概1.27万亿挪威克朗的收入,接近挪威一年GDP的四分之一!
对此近期忍无可忍的丹麦就公开痛批挪威,说挪威是全欧唯一借俄乌冲突获利的国家,实际援乌规模还不如丹麦一半。我们有理由相信,军援什么的还在其次,丹麦真正不满的,是挪威的天然气抬价。再结合北约前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也是挪威前首相,却不断要求欧洲援乌,丹麦更有一种自己“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感觉。
此外,丹麦翻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特朗普在格陵兰岛主权一事上,对丹麦步步紧逼的行径。丹麦最初也是让过步的,表示可以和美国共同开发格陵兰岛。结果特朗普油盐不进,就是要强夺格陵兰岛,所以丹麦现在把心一横,决定重启特朗普恨之入骨的“北溪”。对此恐怕一向狂妄自大的特朗普都没料到,自己还没买到格陵兰岛,就先遭到了丹麦反击,最后倒让俄罗斯坐收渔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