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上印有“窗帘之约”字样。
郝素云上门查看老人情况。
“暖宝”幸福驿站内,志愿者正在制作物品。
对于家住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的81岁老人郝素云来说,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抬头看一看别人家的窗帘,已经成了烙印在心的习惯。倘若熟悉的人家早晨窗帘没拉开,或是傍晚窗帘没合上,她便会上门去敲一敲,直到确认屋内人的安全才安心离开。郝素云的这个举动,源于她所在的“暖宝”志愿服务队与社区一群独居、高龄等特殊老人的“窗帘之约”。近日,记者走近恒通社区,听郝素云讲起了背后的故事。
以爱为名的约定
1月22日9时不到,郝素云穿上红马甲,和同伴一起走出恒通社区“暖宝”幸福驿站。和往常一样,她们准备在小区里转转。此时的“暖宝”幸福驿站内已十分热闹——近10位志愿者坐在缝纫机前,精心制作着手提袋、围裙等物品。
趁着上门送春联的机会,郝素云来到76岁的章李梅老人家,看到郝素云再次来访,章李梅开心地笑了。“昨晚我在家看电视看睡着了,忘记拉窗帘,她就来家里了,敲敲门,看我一个人在家安不安全。”
从章李梅家离开后,看到81岁的潘大凤家窗帘没拉开,郝素云又上了门。确认潘大凤的安全后,才放心离开。“我和郝素云是认识几十年的老邻居了,我老伴去世多年,现在儿女也忙,她经常会来看看我,一直很照顾我、关爱我。”潘大凤说。
“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在小区里转转。”郝素云介绍,小区里老年人多,其中不乏一些有着独居、行动不便等情况的高龄特殊老人,“暖宝”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便把这群人牵挂在心,关注着他们的动态,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之前,我们会上门走访,但因为我们这群志愿者也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再加上需要关注的老人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多,我们便想出一个办法,通过窗帘的开合,来判断老人在家是否安全。”就这样,2021年,属于这群老人们的“窗帘之约”,正式开始了。“暖宝”志愿服务队制作出一批带有“窗帘之约”字样的窗帘,安装在小区十几户有独居、高龄、行动不便等情况的老人家中,老人们每天早晨7点半左右拉开窗帘,傍晚6点多拉上窗帘,只要窗帘按时开合,便代表了老人安全,志愿者们便可以安心离开。如果出现异常,志愿者们便会上门查看,防止意外发生。
因爱结缘的队伍
不仅仅是通过查看窗帘情况来确定老人们的安全,郝素云搭建起的这个“暖宝”志愿服务队,承担的“工作”还有许多。
原来,郝素云所在的恒通生活区,有着较为特殊的背景。虽然是个老小区,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曾是合肥恒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家属院。合肥恒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由迁址后的老军工企业安徽省通用机械厂与合肥纺织机械厂合并而来。虽然随着改制,工厂渐渐停摆,但作为家属院,恒通生活区依然居住着不少“老军工人”。
这群“老军工人”社会责任感强,干劲大,心肠热。郝素云便是其中一员。她牵头成立了“暖宝”幸福驿站,组建起一支平均年龄70多岁的志愿者队伍。为居民缝缝补补、捡拾垃圾、铲除小广告、清理楼道乱堆乱放物品、关爱社区困难老人的情况……这群充满活力的老人,每天都在为社区治理注入力量。“我们现在有25名志愿者,其中有11位是党员,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也有62岁。”说起这个志愿服务队伍,郝素云的脸上满是自豪。
1月22日的早晨,“暖宝”幸福驿站内,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志愿者徐代英说,每天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来驿站做点事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是帮助了别人,另一方面也充实了自己的生活,能发挥余热,挺好!”
恒通社区党委书记龚雪对此深有感触。在她看来,这群老党员志愿者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让活力老人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现如今,恒通社区共有志愿服务队伍10支,志愿者数量300余人。“有事找志愿者,没事做志愿者”的理念在社区蔚然成风。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任海怡/文 罗浩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