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江西南昌,25岁的侯女士怀上九胞胎的事件一度冲上热搜,

侯女士和丈夫结婚一年未能怀孕,去医院检查显示子宫内有多个囊肿且子宫内膜有息肉,属于不容易怀孕的体质,医生建议注射促排卵针进行排卵。



夫妻俩遵循医嘱注射了促排卵药物,虽成功怀孕,但多次检查中发现子宫内竟然有9个孕囊,即九胞胎。

随着消息传开,许多同行的临床医生集体怒了,认为侯女士的主治医生给的诊断和建议过于武断草率,

促排卵方案往往直接关系到患者获卵数量及胚胎数量

用药需规范,前期医生的疏忽致使其发展成了棘手案例,因为多胞胎妊娠风险极高,有很大几率早产流产,对母体的损害也非常大。



侯女士在怀孕期间果然出现了反复呕吐和吃不下东西的症状,了解完多胞胎孕妇的注意事项和可能面临的危险,

也考虑到以后的生活成长和经济因素,一家人决定进行减胎手术,以确保母体和部分胎儿的安全。

两次减胎手术后,最终保留了两个胚胎,不幸的是双胞胎妊娠中一个胎儿的羊水过少,侯女士感染严重,只能保大弃小,最后的两胎也没能保住

好在侯女士在一家人的精心照顾下,并未因为多次手术和心理压力一蹶不振,她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并依然期待新生命在以后的到来。



侯女士一家虽然渴望孩子的诞生,但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双方同意,也没有因为九胞胎带来的流量好处而忽视了实际情况,

减胎手术中也没有提出“打女胎,保男胎”的无理要求,术后的身体恢复和心理建设到位,这是对生孩子这件事很慎重的做法和表现。

当今时代,生孩子不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家庭里增添一个新成员会对个人生活的诸多层面造成极大的波动甚至是永久的改造,

比如80、90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婚不育的现象,是因为其中有许多现实因素在发力,



双独家庭结构的育儿费用、房贷车贷的压力、医疗和就业的资源竞争等等,都是要思虑的因素。

但不容忽视的还有心理因素,现在有哪些观念的改变导致对生孩子愈来愈慎重以待了?

首先是人们的生命广度更加丰富,不用依靠以前依靠垂直生育的方式来进行延展,



孩子不应该是被父母投射的产物,这样孩子只会继承父母自身没处理好的高焦虑情绪,甚至患上“空心病”:

一种由于价值观缺陷引发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存在感、价值感、意义感和内驱力。

因为孩子一生都在家庭的阴影之下,一直没有探索出“自我同一性”,

这种沉重的爱像系在木偶身上的线,只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来培养,从未尊重过另一个独立和真实的生命。

当不希望孩子能替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那么美好的体验就由自己去挣



例如山东的公务员夫妻裸辞,买了一艘二手的钢制帆船,通过在海上漂了12年的方式来进行人生的“自我实现”。

投注自身的行为和选择下,践行个人使命,为自己而活的准则时,能迸发出“心流”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会完全沉浸在当前活动中,忘记时间、疲劳甚至自我存在,只有行动本身才是意识的焦点。

简而言之,此时选择是否生孩子,是基于繁衍本质和生存空间的权衡思考

而不是孩子仅仅只是为了逃避死亡焦虑或者其他自私目的衍生的工具。



其次是考虑自己是否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父母的资质,尽管这不需要考试,但它是最被忽视也最应该被重视的问题。

如果你自身携有创伤,你是解决完你的创伤后让伤害在此终止?还是潜移默化中又把相同的创伤带给孩子,让他远离了想象中幸福的童年?

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的初始情感连接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理论上每个孩子都需要与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恋

即在父母身边时感到安全和舒适,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对父母离开或陌生人进入不会有过于强烈的反应。

这种自信和安全感将持续一生。



但若回应不及时或不一致,孩子可能形成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这种负面影响也可能伴随一生。

而在多胞胎家庭中存在“社会比较理论”,它指的是:

在相对主观的、社会性的评价中,个人总是倾向于通过与相似的他人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估。

意味着多胞胎在成长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将自己与兄弟姐妹进行对比,以此来确定自己在家庭乃至社会中的地位,



这种比较塑造和影响的是自我认知和自尊水平,若父母表现出偏心偏袒,没有一碗水端平,常使某个孩子在社会比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很可能会造成孩子自卑和低自尊的性格

家庭中的创伤种类非常丰富,稍不注意就会沿用错误的方式教导孩子,从而塑造出不良的行为模式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因此要做好孩子的功课,得先做好自己的功课。

最后是生育中的女性出力最大,但女性往往被当成生育工具,



有个案例是山西连生11胎全是女儿,为了生育和传宗接代的利益最大化,47岁的妻子硬是怀上了第12胎。

不想结婚就不结婚,喜欢孩子才生孩子,不喜欢就不生,是女性独立和自由的体现。

而非是把女性看成是抽象的群体,物化的功能性存在,没有看见具体的人。怀孕生子,从来都应该要是自主慎重的

生育的权利与生俱来不需要被讨论,同理,不生育的权利也要同等拥有。

经过一层层的考虑和评估,包括现实因素的压力和心理层面的种种考量后,才能负责任地说,要不要把孩子生下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