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出访卡塔尔,预计8天,将邀请阿联酋辛达加博物馆馆长出席……”1月初,记者在天龙山景区办公楼里看到,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贾晨正伏案梳理2025年《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出访计划。
“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是国内将历史原因造成分离的珍贵文物与原始环境全方位虚拟合体的首创,是国际上第一例该类型文物的大型数字复原巡展,也是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鲜活实践。”贾晨说。
记者注意到,在这个文物出访计划中的卡塔尔,就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近年来,我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深化交流合作,在文物展览、世界遗产联合申报、历史古迹保护与修复、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天龙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现存洞窟25座,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堪称东魏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锦绣太原城”的厚重底蕴和中华文明的灿烂基因。1924年至1925年间,240余尊造像被盗凿,佛首几乎无一幸免,有人因此称天龙山石窟为“无头石窟”。
在国家、省、市文物部门关心和支持下,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国内外学术机构携手合作,历时5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阪市立美术馆等10个国家的30余座博物馆,采集到10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数据,实现了11个洞窟的专业数字复原。
时隔近百年,流失海外的造像终于在数字世界中“回家”,身首合一,再现天龙山石窟艺术的精美绝伦。
国宝回家,再度出访。2019年,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作为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先后在法国、埃及开罗、希腊雅典等地展出,收获海内外高度关注。
展览借助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数字化再现了散落在外的100余件天龙山造像,通过“山”“佛”“人”三个板块,从晋阳城与天龙山、天龙山石窟艺术、天龙山石窟研究保护与利用三个方面,展现了天龙山石窟艺术之美和数字技术的巧妙融合,呈现出天龙山石窟艺术的辉煌瑰丽,更呈现出中外艺术交流的融汇之美。
“通过数字复原技术,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得以‘回家’,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文博领域的贡献。”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说。
在雅典展览现场,希腊文化部考古博物馆、展览和教育项目部主任妮科莱塔·萨拉格说:“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成果让人深感震撼,也让我对山西的文物保护工作充满了敬意。我相信,通过双方合作,今后将在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共进。”
在文物保护利用的交流中,我省还积极拓展国际新合作。
2024年9月,山西考古研究院与乌兹别克斯坦正式签署考古合作协议。这是我省首次与境外机构开展考古合作,标志着山西文物保护国际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根据协议,山西考古研究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将在联合考古、人才培养、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展览展示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这不仅将推动双方在考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将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学术支撑和文化支撑。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正促进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交融共进。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文物保护国际合作的山西力量正展现出崭新面貌和独特魅力。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