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不仅国力强大,还盛产才子,神童尤多。王勃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六岁作诗属文,九岁就写起了学术著作,十岁时,王勃读完了六经,并烂熟于心,达到了一般学人毕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当然得益于王勃家族强大的基因。

书香世家

溯其上八代,王勃的先祖多是官宦,又是学问家。

在这样的书香家族传承之下,王勃血脉里天然流淌着书卷气,所以有着极高的文化禀赋。

麟德元年,王勃十四岁,他上书右相刘祥道,陈述政见,明示入世决心。刘祥道阅书后惊叹道:“此神童也!”,王勃神童之名开始盛传。

十六岁时,王勃参加了科考一举而中,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

不久,朝廷修建乾元殿,王勃撰写了一篇《乾元殿颂》,此文才思泉涌,文辞壮美,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

唐高宗揽文大为惊叹: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得到当今皇上的夸赞,王勃名声自此大振。未及弱冠,王勃已是名满天下,俨然文坛霸主,政坛新星。


乾元殿

仕途受挫

然而王勃的文章驰誉四海,仕途却一再蹉跌。

王勃十六岁时中进士,开始进入仕途。不久,他被沛王李贤任命为王府修撰,专门负责府中文章材料。

形势似乎一片大好,正在王勃春风得意的时候,风暴突然来临。

因为王勃的一篇《檄英王鸡文》,唐高宗勃然大怒,认为二王斗鸡,王勃不仅不及时劝诫,还十分荒唐地草拟战斗檄文,将一身才学,用在斗鸡这种不正经的游乐之中,属于典型的不务正业。于是免去王勃的官职,将他逐出长安。


《檄英王鸡文》

大好前程毁于一旦,王勃顿时失望透顶。

在蜀地游历了一段时间后,一个朋友为王勃谋了个虢州参军的位置,盛邀他前去。

王勃欣然前往赴任。在虢州,他一边研究草药,一边与朋友们诗文唱和,倒也清闲自在。

正当他慢慢树立信心,准备再次有所作为的时候,厄运又找上了他。

一个他熟悉的官奴犯罪后来到虢州,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后来又恐事泄连累自己,将那人悄悄杀了。可事情不久就被人告发了,藏匿罪变成了杀人罪,王勃锒铛入狱,按罪当死。好在遇到大赦天下,捡了一条性命。从此,他再也不愿涉足官场,一颗曾经火热的心降到了冰点。


唐朝的虢州

一年多后,朝廷拟让他官复原职,但他心有余悸,犹豫着没有答应。而是从洛阳出发,南下江宁,取道广州,渡海前往交趾看望在那里做县令的父亲。

他的父亲正是因为他的案件受到贬谪,这让王勃非常愧疚,所以决定不远万里前去探望父亲,谁知竟然一去殒命,返程中溺水惊悸而亡,年仅27岁。

《滕王阁序》

王勃一生虽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也许正是官场的蹉跎,成就了他文章的深邃。

他的诗文,高情壮思,雄笔奇才,气凌云汉,字挟风霜。深为时人所重。

所以尽管他仕途无望,请他作文写诗的人倒是不少,由此获得的酬谢金帛盈积,靠着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王勃的生活过得并不穷苦,甚至颇为富余。

接到活后,他不喜作苦思冥想状,而是磨墨数升,饮酒酣畅,然后倒头大睡,醒后一跃而起,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称打“腹稿”。广为人们传颂的《滕王阁序》,其实也是早就打好腹稿,临场一气呵成的。


滕王阁

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前往广州渡海看望父亲,途经南昌。时值南昌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拟于重阳节大宴宾客,力邀王勃参加开张盛典。

宴会前,阎都督让女婿孟学士提前准备好一篇序文,准备在宴会上隆重推出,以助他扬名立万。

所以当阎都督客气地请大家现场提笔作文的时候,人们都客气地推让婉谢。

轮到王勃时,他毫不推辞,一手拿着酒杯,悠然地喝着酒;一手拿着毛笔,开始奋笔疾书。

阎都督一看,气得拂袖而去,借口转入内堂,同时派人在现场盯着,看王勃写了些什么,随时进来报告。

当听说王勃开篇写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嗤之以鼻:老生常谈,没什么新意。

接下来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开始沉吟不语了,觉得王勃非同一般。

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大吃一惊,由衷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赶紧返回宴席之上,与王勃推杯换盏,极欢而散。

其实,王勃在前往赴宴之前,一定是对序文早就有了绵密的构思,要不顷刻之间,岂能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即使如此,《滕王阁序》思接千载,词情英迈,已然名载史册,成为千古绝响。

《滕王阁序》写成后,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文征明书法《滕王阁序》

长安城里的唐高宗也读到了这篇序文,当观览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时,不禁拍案叫绝:“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见文后还附有一诗,唐高宗又纵情夸赞其妙:“好诗,好诗!长文之后还有如此好诗。真乃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

于是唐高宗问及王勃在何处,并打算召他入朝。得知王勃已落水而亡后,唐高宗喟然长叹,连呼三声可惜。

一代天才的陨落,不唯唐高宗觉得惋惜,后世士子文人无不为之遗憾。

但就是短短的二十多年,王勃亦为自己挣得巨大的生前身后之名。

诗人、文章家、学者

他遗留下来的诗文很是不少。诗存80多首,文留90多篇,有《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等。

不仅有诗赋等文学作品,还有史学思想著作。是诗人、文章家,更是学者。

某种意义上说,是王勃的赋定义了初唐赋的繁荣,他继承了六朝徐陵、庾信等人文赋对仗精工、音韵和谐、惯于用典的风格特征,又善于融合,敢于创新。

对仗精工而又自然,音韵和谐而又优美,惯于用典而又贴切。变绮丽为清新,化生涩为流畅,创造出姿态高迈、气韵灵动的时代风格,推动骈文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像他的《春思赋》《采莲赋》《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感兴奉送王少府序》等都是骈文佳作。《滕王阁序》则是文中绝唱。

王勃的诗歌也备受推崇。其诗以赠别诗和山水诗为多,且都极富深情,极具变化。

送别诗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为著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全诗气势流通,意境旷达。一洗送别诗之悲凉凄怆,音调爽朗,情思高远。写作此诗时王勃尚春风得意,半点不识愁滋味。因此全诗格调豪迈,气韵生动。


唐朝的蜀州

在经历了人生的挫折之后,送别诗则呈现出一种彻悟的心境。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别薛华》: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诗中所用之词穷路、遑遑、悲凉、凄断、漂泊、苦辛等皆有凄苦之意象,昭示着世路艰难,前途悲凉。

最后两句“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更是将生涯的苍凉人生的飘渺写得淋漓尽致。


《文伯仁南溪草堂图卷》

明胡应麟曾盛赞他: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作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启盛、中妙境。

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将他置于唐人开山祖的崇高地位,荣耀已无以复加。

王勃曾在文中自述“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这种幽忧孤愤之性,耿介不平之气在他的诗中常有表达,特别是他常借山水自然之境天地万物之名,以抒发心中怨愤和落寞。

像《山中》《蜀中九日》《羁春》《落花落》《秋夜长》等都带有浓烈的伤感忧愁情绪。试看《山中》: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漂泊游子,悲凉氛围,凄苦心境。山水都寄寓着人的情绪,带着伤感凄凉。

有着同样心境的是《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乱云飞月,寂寞寒夜。唯此景此境,方能载得了此情。


当然,他的山水诗中除了寄托心中悲苦之情外,还是有很多展现自然之美,疏旷之意的。

像《仲春郊外》《郊园即事》《春日还郊》《早春野望》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咏风》: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入涧户,卷露出山楹。

去来固无际,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一种清凉幽静之意自诗境中缓缓透出,沁人心脾,欣喜清丽之情顿时油然而生。安然,美好,韵味十足,风情隽永。

那首附于《滕王阁序》之后,强弩之末犹能穿金破铁的《滕王阁》也是王勃诗中之佳作: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境界开阔,笔意摇曳,感慨遥深。尤其最后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实乃通篇文章的真正主旨。诗文有相得益彰之妙。


《施雨山水花卉册》

天妒英才

王勃自少就渴望功名,志在济世,他曾以“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自谓。

虽然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少年成名,位列“初唐四杰”之首,四海俊杰仰望,可王勃并不以此为意,只是想通过为文写诗博取盛名后晋身仕途。

可惜在官场一再受到打击,最后心如死灰。

他的一生十分短暂,可谓天妒英才。

一代伟人曾评价他:“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

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历史上的少年文豪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叹惋之情溢于言表。

相传王勃早期曾遇异人,见他神强骨弱,气清体羸,断言他秀而不实,终无大贵。果然不幸言中。

志大而酢薄,才长而寿短,是真有命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