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的古城景区最近上演了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大戏:一家店铺因为没按要求通宵亮灯,工作人员直接撬锁进店把灯开了,官方事后轻飘飘来一句“处理方式不合适”,但老百姓的锁已经被撬了,这操作像极了打人一耳光再道歉说“手滑了”——疼是真的疼,诚意是半点没见着。
因为目前这事,我简单看了看,事件目前的进展很显然,敲锁开门点灯,门撬了,灯亮了,古城有光了,但店主报警了,然而报警后,无人受理,也自当无人受理,倒也不奇怪是吧,毕竟大家已经逐渐觉得不奇怪了。
这事儿乍看像段子,细品全是现实里的刺,搞旅游开发的地方政府要“夜景经济”能理解,但让商铺24小时亮灯是图啥?凌晨三点游客都钻被窝了,空荡荡的街道亮着孤魂野鬼似的招牌,到底是给鬼看还是给领导看?这种拍脑袋的“面子工程”我是见多了,前有某地强推统一丑哭的店招,后有某市要求商户必须种同款绿植,现在连电灯开关都要被“远程操控”了,商家自己铺子的门锁都保不住,这哪是营商环境,简直是……啊,等等啊,我先喝口水压压惊,其实我说完自己都觉得后脊梁骨凉凉的,这年头,说点人话,我明天也不知道还能不能醒来了。
好了,我喝了口水,又有能量了。
我又看了看监控画面,店主说没经过允许,一榔头砸开了,进来一群穿制服的,说“你不开,就直接给你开了!”
嘶~
街道的回应是:“开灯是给游客最好的体验感”。
可是砸锁意味着店铺都是闭店的,大半夜,上锁闭店,冬天,然后开着灯看里面的“古服石膏模特”。
我又……嘶~
街道办都想耍上官威了。
但我听他们说话的新闻录音啊,就那口气,那话术,你说那是威胁我都信,我真的怀疑这些找到这份工作的人,真上过学吗?众所周知,上学不意味着一切,但上学一定能让人更斯文一点,这骂骂咧咧地,斯文岗位在哪呢?
而且风景先放一边,还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撬锁这个动作,甭管是城管、街道办还是临时工,撬人家店的锁就跟拆自家防盗门一个性质,今天能为了亮灯撬锁,明天是不是能因为垃圾分类不到位直接进屋翻垃圾桶?伸手的长度决定了个人安全感的厚度嘛,这也没啥难理解的是吧?
万事万物都可以等价交换,你让我害怕,那我就不会爱你,很简单呀。
官方事后说“会处理”,但没见哪个责任人出来鞠个躬赔把新锁,这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套路,我是早看腻了。
深扒这事的根子,还是某些地方把“管理”当成了“管制”,文旅发展要的是烟火气,不是半夜三更的“阴间灯光秀”,城市治理要的是绣花功夫,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我头一次把双引号用得这么多,那就继续用呗,用到过瘾,其实我也早就腻了,天天夸天天夸,夸到最后吃地瓜,其实也没啥意思,做人,总得有点骨气,我今天就把话都不吐不快吧,那些坐在办公室的大肚腩装模作样地“连夜开会整改”,能不能先下楼问问开店的店主,电费谁出?灯泡坏了谁修?夜里亮灯引来的飞蛾扑火算不算安全隐患?
说到底,基层治理最怕两件事:一是把形式主义当政绩,二是把法治意识当抹布,今天能为了市容撬锁,明天就能为了创城拆家,城市是人的城市,不是领导PPT里的装饰画,与其折腾商铺当“灯光工具人”,不如多想想怎么让古城的白天更有看头——把心思花在保护真文物上,别总整这些塑料夜景的假把式。
最后送某些管理者一句话:法治社会的门,从来不是用撬锁棍捅开的,城市的温度,恰恰体现在对一砖一瓦、一灯一锁的尊重里,也体现在我今天发不完这篇文章还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
大家别怕,世界善良总量不变,否则人类世界也不会存留至今,就算没了我,还有下一个我补上我的位置,只是吧,大过年的,希望大家不要吝啬,烧纸的时候多烧点,万一我真“被”去了那头,我希望我在那头能开上死人飞机、买游艇,然后再安排十个墨西哥女佣伺候我,说真的,我这么一个正经的人,最后都能开出这种玩笑,裁缝的活,我也真是干够了。
其实,我还是怕有人听不懂人话,再多句嘴,大同当地政府说了:春节期间,当地政府倡议大同古城内沿街商户尽量延长营业时间,夜间开启店铺灯光,让城市的夜晚更加璀璨绚丽,额外的电费,政府将予以补贴。
是,补贴听起来很温暖,可这温暖的钱不是天上白掉下来的吧,民脂民膏而已,再说了,这是电费这点事吗?无人看管的防火隐患才是重点吧,能在古城开店的,谁掏不起这点电费吗?
不说了,再喝口水去,免得没机会喝了,我也是纳税人,但我现在很不确定,我还有没有作为群众的话语权了。
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