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杨卉 杨夏
刚刚度过的2024年被不少人视为银发经济的“元年”。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发展银发经济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利当前又惠长远。以老年人需求为划分准则,目前我国银发经济的主要产业和赛道集中在三个方面:以养老护理、医疗保健、养老地产等养老服务产业为主的养老服务行业;以长期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房养老等产品为主的养老金融板块;以养老旅游、老年教育等老年文娱产业为代表的老年文娱消费。
不过,银发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供需不平衡、产品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深耕老年教育的量子之歌CEO秋伊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
在秋伊看来,银发经济会是未来20年一个尚未被充分开发且充满机遇的“新蓝海”,将不断催生出一批职业新风口、产业新赛道。在这个广阔的市场中,老年教育、康养旅游、适老化智能科技、康复护理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细分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银发经济领域的竞争也将越发激烈。此外,人工智能(AI)“来势汹汹”,老年产品的数智化水平也在一同提高,弥合“数字鸿沟”成为未来产品市场化前不可或缺的一环。
银发经济是“新蓝海”
谈到2024年底的利好政策,秋伊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政策的影响主要在四方面:
产业格局方面,将推动老年智能科技产业加速发展,如智能健康监测、智能家居养老等。同时,老年共享经济也有望加速发展,如共享老年旅游服务等。此外,银发经济还会促进养老、医疗、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形成更多新业态。
消费市场方面,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会进一步释放,银发经济规模有望大幅增长。
人力资源方面,银发经济将创造大量适合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就业岗位,相关职业培训行业也将迎来机遇。
科技创新方面,大数据、AI、物联网等技术将在养老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企业也将加大在老年智能产品和服务上的研发投入。
整体来看,根据秋伊判断,未来几年银发经济将呈现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以及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显著发展趋势。
“在我看来,银发经济会是未来20年的‘新蓝海’。在众多细分领域中,健康养老、智能科技养老、文化康养旅游、老年教育与娱乐将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银发经济领域的竞争也将越发激烈。”以量子之歌为例,据秋伊透露,公司旗下千尺学堂正在尝试将教育与“大健康消费”相结合,未来还计划探索教育与康养等领域的融合,目前仍在规划阶段。
庞大的潜在市场规模是不少企业“下饺子”也要进场的原因。从统计数据来看,2019~2023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以约13.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3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1万亿元,GDP占比约为6%。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和GDP占比将分别达到19.1万亿元和9.6%;到2050年增至49.9万亿元和12.5%。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增势喜人,要吃下这块蛋糕也非易事。
秋伊就直言,近年来我国在银发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还被业内认为是我国银发经济的元年。不过,银发经济整体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供需不匹配、产业定位不清晰等问题。
从供需角度看,目前针对老年消费的供给大多聚焦在食品、服装和医疗保健品等领域,且大多数银发经济企业都是小型企业,研发投入有限,研发能力不足,导致部分老年产品存在技术不过关、口碑差的问题。
秋伊还提到,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仍呈现出粗放式发展的特征,产业链不够完善,各环节尚未形成紧密的协同合作,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仍有较大空间。
此外,面向老年人推出的产品和服务还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技术方面,虽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逐步渗透到银发经济中,但整体智能化、个性化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
为了平衡粗放式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秋伊提出,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对银发经济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扶持力度,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企业方面应深入调研老年人群体的需求特点,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动态,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空间。
人工智能重塑老年教育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产品同质化问题,秋伊还提到,随着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企业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养老和医疗等方面,对于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以及交往等需求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以老年教育为例,秋伊举例称,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97亿,但老年教育参与度仅为40%,参与老年大学的人群覆盖率不足7%。
“老年教育的‘均衡性’也有待提升。在不同区域中,老年大学的布局和配置存在差别,如东部及沿海省市地区的老年大学数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60%以上,西南、西北地区老年大学数量则不足10%。此外,我国老年大学多以市、区、街的形式延伸覆盖到周边区域,许多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老年人很难参与其中。”
为缓解上述情况,秋伊透露,千尺学堂正在尝试构建“线上+线下”的融合体系以及一些公益课程。“去年年底我们在北京打造了11个试点社区‘养老学堂’,现在除了提供线上课程,还有康养、游学等线下服务。”秋伊称。
不过,线上课程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进一步触网,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席卷千行百业的背景下,弥合“数字鸿沟”已经不再是此前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和电子产品那样简单。
秋伊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期不少老年产品都在向数智化方向升级。为了让老年人逐步熟悉人工智能,公司尝试在课程中逐步融入相关知识,如用数字技术赋能,如在书法课上采用视觉识别系统,让AI提取字迹为作品评分、反馈修改建议,让老年人以兴趣教育为媒介接触当下的智能技术。
进行了不少AI实践后,秋伊还兴奋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实人工智能带来的不全是“加法”,还有更多“减法”的空间。
“通过AI可以打造出界面更简洁、操作更方便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并根据老年人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如增大字体、简化操作流程等。另外,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也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学习。以八段锦课程为例,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可实时捕捉练习者动作,评估动作标准性并即时反馈,还能根据用户健康状况和学习目标定制个人学习计划。”秋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