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湖北武汉一名男子在观看电影时,遭遇后排观众持续不断的讲话骚扰。电影结束后,这名男子大声表达了自己的抗议:“看什么电影?一直要说话!两个半小时,讲了一整场电影的话!”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起了广泛讨论。
随着文化消费的不断丰富,逢年过节看电影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但与此同时,一些不文明观影行为的存在,诸如打电话、讲话交谈等陋习也影响了大众的观影体验。就事论事,案例中“看电影时讲话”的行为,可谓既常见又罕见:常见是因为司空见惯,早在1927年,《大公报》就发起了对于看电影时讲话等行为的讨论。罕见的则是讲话居然可以从电影开场说到结束,以至于可能抱着“忍忍就过去了”心理的大哥最终破防,愤而抗议。
谈到电影院,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剧场效应”,即如果第一排的人不守规矩,站起来看电影挡到了第二排的观众,则第二排、第三排的人都会站起来,直到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虽然每人都更累了,但观影体验却下降了。本质上,总在看电影时说话与站起来观影并没有什么不同,都属于对观影秩序的破坏。案例中抗议的大哥之所以没有选择“以毒攻毒”,以说话相互干扰,还是因为他更具文明素养,以为后排交谈的人会见好就收。
就规则层面而言,看电影时讲话并不犯法,尤其看电影本身就是社交属性十足的活动,偶尔抒发一下感受、交流一下看法无可厚非,但也应该适可而止。从旁观者角度看,观影男子忍了一整场的做法,其实也有改进之处。比如是否可以在后排有人开始频频讲话时就去提醒?当然,这也适用于其他每一个被影响到的观影者。努力把影响遏止在苗头阶段,相比散场的抗议似乎价值更大。另外,可能有些人冒犯了众人还不自知——他们进电影院的次数可能不多,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观影文明,这个时候需要外部力量的劝阻或者规训。
当然,除了提倡观众自律自重,其他被影响的观众好心提醒外,各大影院作为服务提供方,应该在维护文明观影方面有更见诚意的行动和付出。其一,要不遗余力对文明观影进行宣传和推介,可以在电影开始前等待时间以及电影入口处等显著位置,穷尽一切手段予以提醒和宣示。其二则是要利用技术、管理等手段对不文明观影行为“亮剑”。比如据媒体报道,韩国一家电影院就启用了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声纹识别自动警示喧哗者,使观影投诉下降52%。
对于如何“避雷”看电影时的不文明行为,网友在评论区里建议“可以错峰去看上午场”,因为既便宜又安静。只是,这样的便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随时享有,而且,文明安静的观影秩序原本就应该是常态。还影院以秩序和安静,而不是让喧哗者将其占领,才是正确的解题思路。 □ 胡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