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春节假期结束了。

刚复工,许多人都抱怨假期太短,一点也不想上班。

内心哀怨不已,工作根本无法进入状态,事情越积越多。

最后只能陷入“越不想工作,效率就越低”的恶性循环之中。

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给出建议:

“养成好的习惯,人的效能才能得到提高。”

春节返工后,如果你正为工作而感到痛苦,不妨看看这本经典神作。

养成书中这七个习惯,用最好的工作状态,开启全新的一年。



01

习惯一:积极主动

作者史蒂芬·柯维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

在担任公司顾问时,柯维遇到了一位刚毕业的实习生。

实习生做事很主动,别人不愿意做的,他主动要求做;

别人只做分内之事,他却经常为旁人出谋划策。

但受限于能力、经验,最后他要么把事办砸了,要么被同事嫌弃多管闲事。

实习期满后,根据员工反馈,总经理决定裁掉他。

柯维知道后,却力排众议,给他转正。

没想到才过两年,那位实习生就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

在一次酒局上,总经理谈及此事,直言柯维眼光毒辣。

柯维解释道:“我的评判标准不一样,相比于把事做好,我更看重主动做事。”

实习生能够取得成功,正是源于他积极的心态。

像他这样主动做事,能获得更多的锻炼,自然就能飞快成长。

可现实情况是,有太多人习惯于被动听命。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

却不知,主动做事,就是在跟别人争抢成长的机会。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添彩。

正如史蒂芬·柯维所言:成功在于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听命。

新的一年,请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心态。

不退缩,不苟且,升职加薪也会主动找上你。

02

习惯二:以终为始

看过一张图。

一个包工队,拿到了一个图纸,上面画着一口井。



领头人觉得这事简单,便立马答应了下来,直接开始施工。

直到工程结束,交差时才发现,客户想要的原来是一个烟囱。



这让我想起书中的一段话:

所谓以终为始,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 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梯子搭错了墙。

搞不清目标和方向的人,做再多努力,都是徒劳无功。

身边有一位自媒体朋友,刚开始写作时,她竭心尽力撰写优质文章,传递正能量。

凭着这股劲头,一年内她吸引了好几万读者。

可后来她发现,胡乱写些八卦娱乐,文章数据反而更好。

于是,她不再追求文章质量,流量怎么高怎么写。

结果不到一个月,读者纷纷取关,评论区更是一片骂声:

“烂文章、没营养、没价值、地摊文……”

无奈之下,她向我请教。

我翻到了她最初的文章,再将其与她近期的文章对比。

她这才恍然大悟:为了追求高流量,自己早已背离了写作初衷。

之后,她便给自己立下了规矩,只写深度有价值的内容,不追风写八卦。

没想到,数据不降反升,有很多读者都说被她的文章影响了。

英国有句经典谚语:一艘没有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工作也是如此,一旦丢失了目标,所有的忙碌都会成为无用功。

复工第一天,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

但只要你锁定目标,工作主线就会清晰起来。

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在行动上心无旁骛,奋力朝它靠拢。

如此,哪怕波折再多,你也能不偏不倚,最终抵达目的地。

03

习惯三:要事第一

节后上班,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看到长长的待办事项,一时间手足无措,毫无头绪; 手头上的事还没忙完,又来一项任务,结果越忙越乱; 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会议,兜兜转转半天,什么事都没做。

就这样,我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在数不清的琐事之中。

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到精疲力竭,工作成绩却寥寥无几。史蒂芬·柯维曾说,要事第一,千万别让琐事牵着鼻子走。

他根据“要事第一”原则,制定出一个“四象限法则”。

所谓“四象限法则”,就是每天将手中事件分成四种。



当务之急就是解决最重要,最紧急的事项。

其余的事,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都可以适当往后顺延,用碎片时间处理。

新的一年,养成要事第一的工作习惯。

分清主次,聚焦重点,自然就可以稳而不乱,事半功倍。

04

习惯四:双赢思维

1972年,史蒂芬·柯维受邀帮助一家濒临破产的老牌企业进行改革。

他只花费一个小时,便制定了改革计划书。

企业高管纷纷不满,觉得他在敷衍了事。

结果不到半年,公司就开始扭亏转盈。

原来,这家企业此前太过压榨员工薪资,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

他了解后,只拟定了一份员工激励计划,大大提高工人薪资。

员工越干越有热情,企业自然起死回生。

书中写道,双赢,才是一切工作的宗旨。

所谓双赢,就是指两个人之间合作,一定要双方都能获得价值。

如果只顾满足一己之利,侵犯对方的利益,注定会闹得不欢而散。

《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新一年的工作中,我们不妨转变思维,以双赢为出发点。

多多照顾到别人的需求,别人肯定也乐意来成全你的要求。

彼此间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就能轻松实现互利共赢。



05

习惯五:知彼解己

《孙子兵法》中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想要战胜敌人,就先得了解对方的情况。

同样,工作中与人沟通、合作也是如此。

足够了解对方后,你才能对症下药,把事做成。

在书中,史蒂芬·柯维讲过一个案例。

有位父亲曾向他抱怨,自己的儿子很不听话。

自己苦口婆心教育半天,结果儿子却毫不理解,无动于衷。

以至于这位父亲常常被气得头昏脑胀。

柯维听罢,直言道:“如果想让你儿子听你说话,那你就要先听他说话。

只有足够了解他,你才能有效沟通。”

没想到,这位父亲却信誓旦旦道:“没必要,我是过来人,很了解他的状况。”

柯维只好无奈地摇摇头,结束了谈话。

其实像这位父亲一样的行为,在工作中时有发生。

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需求,便推销自己的业务;

有的人不顾他人的认知,就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

却不知,总用自己的想法揣度他人,哪怕是一片好心,对方也会心生不悦,毫不领情。

书中说,知彼解己,才是最有效的沟通原则。

节后上班,面对需要讨论、沟通的工作。

学会克制自己的表达欲,耐心听取别人的观点,知晓对方的脾性。

当你能够知己知彼,精准有效地沟通,工作自然就会变得轻松简单。



06

习惯六:统合综效

什么是统合综效?

史蒂芬·柯维用了一个故事来回答。

纽约有一家创业公司,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创始人召集高管,一起商讨公司宣言。

然而会议进行得非常不顺。

公司创始人认为,宣言中要点明公司的业务;

副总表示,要宣传公司的工作态度;

人力总监更倾向推广公司文化。

几人争执不下,创始人怒不可遏,打算独断专行。

这时,他的助理附耳小声道:不如选取各部门的核心,相互结合一下。

最后,一句精辟响亮的宣言诞生了,一炮打响了公司品牌。

正是创始人统筹各方优势,汇聚了众人之力,这才拟写出了特色宣言。

史蒂芬·柯维说:统合综效的本质,就是统筹意见,求同存异,以求高效。

职场上,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优缺点,工作能力也都有长短处。

所以年后复工,与人合作商讨时,不必强求意见完全一致。

与其死死坚守自己的观点,不如先退一步,去分析对方的优势。

懂得统合综效,容他人之短,取对方之长,便能合力轻松解决问题。



07

习惯七:持续更新

伦敦商学院有项研究表明:每隔5~10年,人的工作就会遇到一次挑战。

原因可能是行业的转换,也可能是职业技术的升级。

这意味着,如果不更新自己,你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在书中,史蒂芬·柯维分享了一个例子。

90年代,在加州的一家钟表厂,有一位工龄十几年的手表零件装配工。

他工作兢兢业业,很少出现差错,每年都是优秀员工。

还有一位和他年纪相仿的工人,工作之余,就喜欢捣鼓电脑数控等新技术。

装配工劝他,别搞这些不务正业的东西,浪费时间。

谁料几年以后,厂里新上了一套由电脑操控的自动化生产线。

装配工对此一窍不通,完全看不懂程序指令,结果直接失业了。

而另一位工人,因为时常研究新技术,顺利接手了工作,很快就升为车间主任。

两者命运的不同,关键就在于两人思维的迥异。

一个固守成规,一个持续更新,自然有了截然相反的结局。

作家刘慈欣也说:人类到了一个时期,高科技会以爆炸形式迅速发展。

我们生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思维、理念的更迭日新月异。

新的一年,处在新的工作周期内,如果你的职业技能停滞不前。

哪怕是你的看家本领,若不及时更新,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你只有持续更新自己,逐浪前行,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时代淘汰。

微软首席运营官凯文·特纳说:

“从初入职场,到500强高管,《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对我的塑造是终身的。”

人的一生,就是无数习惯的总和。

掌握习惯,就是在塑造人生。

返工第一天,是假期的结束,也是又一轮打拼的开始。

养成这七个好习惯,把握沟通要领,领悟工作的进阶方法。

提高了工作效能,在新的一年里,你才能让自己不断增值,遇见更多的可能。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