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清晨,深圳湾海面泛起粼粼金波,数十只水鸟如“精灵”般跃然水上,与空中飞舞的群鸟相映成趣,蔚为壮观。春节期间,深晚记者探访发现,当万家灯火点亮鹏城新春,另一群特殊的“客人”正以翩跹之姿共贺佳节——在深圳,约十万只越冬候鸟与城市同频呼吸,在潮汐涨落间演绎着自然与都市的协奏曲。从华侨城湿地的生态秘境到深圳湾公园的观鸟长廊,候鸟与市民的温暖邂逅,正成为这座城市动人的新春图景。
▲春节期间,华侨城湿地内,黑翅长脚鹬优雅地掠过滩涂。华侨城湿地供图
▲深圳湾候鸟水中起舞。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华侨城湿地:候鸟乐园,悠闲自在
近日,深晚记者走进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华侨城湿地”),随处可见自由翱翔的候鸟,它们或低飞于林木间觅食,或优雅地用喙梳理羽毛,悠闲自得。记者在现场观察到,阳光充足的冬日里,鸬鹚站立在湿地中央的木桩上,伺机而动,随后迅速潜入水中捕捉鱼类。饱餐之后,它们站在石头或木桩上扇动翅膀,晾晒羽毛,姿态万千。
▲春节期间,鸬鹚在华侨城湿地水中觅食。华侨城湿地供图
园区工作人员向深晚记者介绍,华侨城湿地是候鸟的“过年胜地”,每年春节期间,都有许多鸟类如灰头麦鸡、青脚鹬、黑翅长脚鹬等在此栖息。其中,灰头麦鸡作为深圳较为少见的冬候鸟,以其较大的体型和独特的食性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的目光。春节期间,这些候鸟在公园内稳定可见,为市民带来了不少惊喜。
▲草鹭。华侨城湿地供图
华侨城湿地作为深圳湾的原始海岸线之一,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成为候鸟的理想栖息地。“湿地东侧滩地主要为浅滩生境,为鸻鹬类鸟类提供了开阔的觅食和停歇环境;而西侧则为开阔的水域,为雁鸭类鸟类提供了水上和芦苇荡中的觅食、栖息之所。”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自2012年开园以来,华侨城湿地一直秉持着保护鸟类的理念,采用预约制的开放模式,确保候鸟们不受外界惊扰。春节期间,园区加强了保障措施,适当控制人流,设置观鸟屏障,为留深的候鸟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
▲春节期间,赤颈鸭群在华侨城湿地水中梳洗羽毛。华侨城湿地供图
此外,园区还遵循“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的理念,实行“三不”原则:植物不做园林景观式修剪、不消杀、晚上不开灯。这些措施旨在为候鸟提供一个更加自然、原始的觅食与栖息环境。
▲方尾鹟。华侨城湿地供图
深圳湾公园:万鸟腾飞,共贺新春
清晨7时,在深圳湾公园,当潮汐水位达到适宜高度时,候鸟便开始活跃起来。到了傍晚时分,深圳湾公园海边栈道上,观鸟的人群络绎不绝。有拍照打卡的年轻人,有自带望远镜的小朋友,还有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
▲深圳湾公园海边栈道上,观鸟的人群络绎不绝。深圳晚报记者严文婷 摄
2月4日傍晚,记者在现场看到,深圳湾公园热闹非凡。鸬鹚在海面上飞翔起落,激起阵阵浪花;白色的鸥群与海天一色相映成趣;赤颈鸭、琵嘴鸭等水鸟则在近岸处成群结队地戏水、觅食。夕阳笼罩下的海面波光粼粼,一幅温馨团圆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深圳湾公园水鸟如“精灵”般跃然水上。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市民林女士正带着6岁的女儿轻声观察。“看,那只琵嘴鸭在跳‘水上芭蕾’,每年春节我们都会选择来深圳湾观鸟,这已经成了我们家的传统。”市民林女士说。
▲黑脸琵鹭在水中觅食。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留深候鸟成风景线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留深过年的候鸟已成为深圳一道独特而温馨的风景线,而观鸟,也越来越成为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深圳市观鸟协会最新发布的《深圳鸟类名录2024版》显示,深圳地区共记录鸟类431种,约占中国鸟类总数的30%。
▲斑姬啄木鸟。华侨城湿地供图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地处东半球候鸟迁徙大通道的深圳,自然资源多样,鸟类种类丰富,每年约有1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在这座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繁华都市,鸟类数量和种类不断提升,这是深圳高度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各界携手共建鸟类友好型城市的结果。
近年来,深圳通过构建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执法监管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留深共度佳节,与深圳市民共享这片现代化都市中的绿色家园,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琵嘴鸭在华侨城湿地树桩上觅食。华侨城湿地供图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实习生 赵文梓伊
编辑 | 余凯扬
— 深小晚特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