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新镇小茂 | 文
蓦然回首,今天已经是大年初七,春节法定节假日的最后一天了。我想大多数小伙伴已经回到工作上学所在的城市,如饥似渴、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泣如诉地,等待着年后的第一天开工。
既然如此,就写点既有对过去一年的代表性,又能让大伙如沐春风、如梦初醒、如虎添翼、如释重负的话题好了。就决定是你了——赤石(吃屎)梗。
聊到赤石,永远绕不开的伟大先驱,肯定是岛市老八。在他走向葫芦岛市的那间旱厕之前,吔屎还只是个停留在无数网红嘴边,却无人敢实践的烫手山芋。尽管后来直播间的壮烈牺牲,让我猜测他肯定后悔了。但至少作为meme,他永远活了下来,所有人都知道岛市老八是吔屎先驱。
老八吔屎的意义,在于他将一个空洞的审丑概念,具象成了可实践的真实。没人敢在三次元世界里模仿他,可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间旱厕,黑洞洞的粪坑埋藏着人类内心深处的deep dark fantasy。一个老八被封杀,可人民群众的狂欢才刚刚开始。
于是,赛博大赤石的时代,一步步变成现实了。据我过去一年的观察,喜欢在网上吔屎,玩赤石梗的人,在去年迎来了指数级增长。
我有几个朋友,每年聚会保留节目就是网上的阴暗角落找狗屎烂片看。但现在已经不用麻烦了,因为只要打开B站,就会有数不尽的赛博赤石烂梗甩在你脸上,让你简直就像是掉入了粪海的狂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比如一些极度土味的快手短剧、魔怔人的逆天行为、小丑们的作死表现、低智、道德崩坏的观点输出。类似于这种:
或者这种:
而且我知道,你们很多人反复播放过《星鸣特工》的傻逼庆祝姿势,这些赤石视频的实时在线人数都比游戏高。一天不看浑身难受,看了难受一天,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想要点进去。
现在,赛博赤石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精神需求,并且有着向年轻化、高知化的方向发展。或者应该说,一部分赤石视频对于它们原本的受众,只是一种不需要高低贵贱来分类的日常消遣。但当它们传播到其他地方,进入你我眼中,也就成了屎。
就比如奶龙,它原本只是个子供向的短视频动画。据我过年回家这几天的观察,这玩意在小孩子和家长中真的挺受欢迎,也没人往唐氏和贝利亚身上联想,是认知的不同,把我们分割成了两个世界,一面是卡哇伊,另一面是shi。
再比如,经常有人转发的“熊系”男同视频,本质上也是一种赛博喂屎和赤石行为。圆脸微胖络腮胡,配合娇滴滴的反差性格,以及堪比仿生人的雷同长相,没有一项符合大众对帅哥的定义,但很符合对怪人的定义。
——天天在qq群转发熊的,基本都不是真正的同性恋。
去年7月份,高纯度的石中真石,《豌豆笑传之踩踩背》诞生了。这是一部由UP主栗老师制作的《豌豆笑传》同人动画,这玩意能火的原因......是因为它实在太烂了,烂得纯粹、烂得彻底,简直像是专门负责生产石的匠人,花五十年时间精雕细琢而成。
《豌豆笑传》漫画原作,就因为低俗梗和剧情不知所云被读者狂喷,而《踩踩背》就是漫画的超级plus版。我给你描述一下它的剧情:一个老头在晒太阳,一只猪莫名其妙在天上飞,一头大象在蹦来蹦去,然后猪往人头上拉屎,大象蹦到了人的背上,剧情就这样华丽丽地完结了。
即使在赛博赤石大行其道的年代,你也很难找到信息熵如此低,比这还莫名其妙的视频。因为过于无聊,反而让大伙觉得有意思,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解构的,既能将不可亵渎的东西去神圣化,也能把一坨屎封为真神——人们可能只是喜欢唱反调而已。
于是,2025刚开年,中文互联网上最少儿不宜的赤石梗,“雨姐梦男”诞生了。这梗比前两年蔡徐坤的文艺复兴更逆天,比起18岁少女的青春萌动,网友们更爱的是东北雨姐那比爷们还干练的平头,和浸泡在泥土中,充满力量感的45码大汗脚。
众多青春期少年,以及早就过了青春期的老登们,硬生生从身体里榨出了百倍千倍的荷尔蒙,转化为对东北雨姐成熟身体的痴恋,书写下畅想和雨姐过上幸福生活的“雨姐文学”。
——行了,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对过去一年爆火的赤石梗盘点暂时先到此为止。尽管还有太多内容值得一提,而且肉眼可见,在新的一年里,还会有更多新鲜出炉的狗屎烂梗火穿互联网。
UP主:沛雨の不胜传说
所以到底为什么,大家越来越喜欢赛博赤石了?喜欢主动观赏那些愚蠢、猎奇、丑陋、价值观扭曲的内容?
原因之一,是在无数信息洪流的轰炸下,我们对笑点的阈值,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感受到乐趣了。
我觉得,这些超脱常人逻辑的赛博赤石梗,本质上其实属于无厘头喜剧行为。就像是观看星爷的电影,你不知道接下来剧中人物会整出什么花活,有一种无法预测的神秘感和新鲜感,吸引你蹙足观看。
当喜剧套路被大量使用,让人容易预测,也就不再有趣了。所以,我们会讨厌使用网络流行梗的春晚小品,它们已经无法触及我们的笑点阈值,需要更猎奇的东西才能满足,还不如哈基米、阿米诺斯、那我问你更有趣。
无处不在的刺激,摧毁了我们太多的感官体验。在这个咬打火机都变成没活硬整的时代,只有越来越叛逆的、反逻辑、反主流的言行,欲壑难填才能被暂时性满足。赛博赤石就像无法从正规途径获得的地沟油美食,放不上台面,但当生活中的其他信息都乏味枯燥,我们就需要这种刺激性强烈的快乐。
尤其是,当你把赤石视频分享出去,聚众品屎会带来双倍的快乐。要么看到别人难受,自己收获心理补偿;要么发现别人也爱看,自己找到同好。当一群人一起玩梗嘲笑烂片,那个烂对比快乐,都不是事。
然后,赛博赤石还有一层乐趣,在于它其实能够满足我们的道德优越感。
当我们进行赛博赤石,往往是带着审视“下等人”的心理预期点开视频的,就像是古代宫廷的王公贵族们,喜欢看小丑的表演,审视这些“低级群体”的“低级行为”。而当视频里的人,因为这些行为倒了霉,或者被大家嘲笑时,会让你在潜意识里觉得:我们和这些人是不一样的,我比他们要更加高贵。
比单纯的审丑和猎奇,多了一层惩罚坏人的满足感,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东北雨姐会被网友们集体反串为魅魔,理由也是如此。三番五次的带货造假风波,早就足以让大众将其定性为“坏人”,有了批判她的“合法性”;和传统温柔女性截然相反的外形,天然给网友们提供了恶搞素材。二者相加,雨姐梦男梗的突然爆火,显然也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许多玩梗的网友,未必真的在意雨姐犯过什么错,只是通过东北雨姐这个靶子,心安理得地释放自己心中的暴力。这种攻击的背后没有崇高意义,还会污染社区环境,造成一部分路人心理不适。
当道德批判被娱乐化,未必是什么好事,反而可能成为群体间党同伐异的工具。赛马娘的抽象烂梗,诞生自几个学生的怪癖,却是在争吵中发展壮大的。赛马娘粉丝越是反感,喜欢看小马视频的人,越觉得对方敏感、脆弱、易怒、脱离现实,越认为自己玩烂梗具有正当性。
现实生活中,一起嘲笑某个人/某件事,就是凝聚认同感的重要方式。当你想要融入某个集体,无论是班级、公司、军队,还是网上的QQ微信群,快速且有效的方法,要么让自己成为小丑,要么就和别人站在一起,欺负和嘲笑某个人。可耻,但有用。
所以我觉得,喜欢赛博赤石,是一个无法评价对错的癖好。美,或许是某种事实真相。丑,也同样如此,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理想的种类典型,而是一个人不同于另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它审美价值就在于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让你坦然接受,人类因不同而必然产生的冲突,并且抽象的表达方式消解部分攻击性,变成一种嘲笑,乐子的情绪。
另一方面,赛博赤石也像是一种中国特供版的嬉皮士运动。新生力量渴望从主流秩序跳出来,可偏偏我们的交流氛围,却让很多事情只能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当美被强行定义、令人乏味,丑就拥有无限可能,直到冲破桎梏,反抗成功。在此之前,赛博赤石恐怕还会继续流行下去,持续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