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一直备受争议,是有原因的,近日一网友反映,自己所在地区的中心校近20人都是高级职称但是都不带课。我们来看看: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简直是教育界的“怪胎”!现在的职称制度严重违背按劳分配。就拿湖南来讲,乡镇中心校班子近20人都是高级职称却不带课,校长和行政人员也多是高级职称,可一线教学的中级、初级职称教师,任务繁重,工资极低,这就是典型的“多劳少得”呀!
这位网友说的是事实吗?其实在教育上的老师都清楚,目前的现状就是如此。
第一:现在教育上的领导不带课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了,这些年很多学校连中层都不怎么上课了。
七八十年代,几乎所有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主任都是上课的,而且上的都是主课,比如语数外等,他们教学任务和一线老师一样,并且还要做领导分内的事。不知从何起,教育上的领导都不上课了,尤其是这些年,愈演愈烈,很多学校连中层都不上课了。就算代课,也只上几节不用考试的课,比如书法、劳技、电子信息等等,绝对不会上语数外这样的主课的。
一方面领导都早早评上了高级,职称最高薪资最高,另一方面他们却都不上课。而一线老师呢,教学任务最重,但因为职称低待遇也最低,教育上绝对是干的越多挣得越少!
虽然领导不上课有很多客观的因素,但为什么不能给上课的一线教师更好的待遇呢?如果按岗位定薪是不是更科学呢?
第二:教育上越是一线兢兢业业上课的老师越是评不上职称。
职称评审规则明确规定,不上课的是不能评职称的,但奇怪的是,在教育上越是不上课的越早早评上了高级,而在一线上课的兢兢业业的老师很多却评不上,这不是很可笑吗?
原因就在于,教师职称是评出来的,而不是干出来的,干得再好都没用。而评职称所需要的荣誉证件都掌握在领导的手里,怎么发放他们说了算?虽然现在发放荣誉也需要公示,但公示并不代表就公平。很多荣誉一线老师根本就不知道就发给某个人了,有些后勤老师从未上过课照样可以获得优秀班主任的称号,这样荒唐的事在哪个地区都有,这就注定了一线老师的悲哀。
一线老师无职无权自然在职称评审中竞争不过那些有权力的校长和主任,所以职称对一线上课的老师也是最不利的。
老师们职业生涯只有评职称一条渠道,这也注定了教师待遇不可能高。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老师待遇已经很好了,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假象。目前教育上只有高级教师的待遇还行,大多数低职称的老师待遇是很低的。
很简单,教师们提升待遇的渠道太狭窄了,只有评职称一条渠道。只要职称上不去待遇就不会太高,哪怕工作到退休也是如此。而职称评审除了条件要求苛刻,还有名额等限制,比如高级,国家有规定名额最多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这就注定了百分之八十的老师是评不上的,所以他们待遇也不可能提高。
目前的教师职称已经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了,尽管它存在了很多年,但并不代表它就是最好的。实践证明,现在的职称并不能激励老师们,反而打击了大部分老师的信心。如果职称继续存在,教育腐败、学术造假现象会更严重,造成的后果也不可估量!
大家对此怎么看?也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