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汉周读书




《唐探1900》中,王宝强饰演的阿鬼的亲生父亲是为美国修铁路的劳工,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了美国华人劳工的血泪史,但其实华人劳工的苦难远不止这些...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拼尽全力角逐,战况激烈。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方,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新兴政权尚在初创,国内军阀混战,局势不稳定。

在这动荡的时局中,袁世凯的谋士——梁士诒,洞察国际形势,断言德国将因寡不敌众而最终败北。

基于此,他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以便收复山东等地被德国侵占的权益,并借此机会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袁世凯政府接受了梁士诒的建议,正式对德宣战。

然而,由于国内军阀割据,各自为政,无人愿意派兵远征欧洲。

面对这一难题,梁士诒巧妙地提出了“以工代兵”的策略,即招募年轻力壮的中国劳工,前往欧洲战场为协约国提供后勤支援。



为了招募到足够数量的劳工,官方的宣传列出了一系列看似诱人的条件:无需上前线作战、待遇优厚、工作轻松等。

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生存本身就是一场艰难的挑战,看到这些诱人的条件,许多人抱着侥幸心理,愿意冒险一试。

关于究竟有多少人被派往欧洲战场,至今仍无确切的统计数据,这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不过,单是被派往法国的人数就多达14万,其中以山东籍劳工为主。然而,这些怀揣着梦想的中华儿女万万没有想到,他们踏上的是一条充满未知与艰险的不归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战场上的中国劳工

02

按照最初的约定,被派遣出去的中国劳工不应靠近战场。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地点距离炮火纷飞的阵地不足10公里,这与身处前线并无二致。

而且,原本宣称的工作任务轻松,完全是无稽之谈。

即便面临如此恶劣的状况,淳朴而耿直的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依旧十分出色。

在英国境内那长达9600千米的战壕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中国劳工挖掘完成的。中国劳工挖掘战壕的速度不仅比印度工人快,就连专业的英国士兵都难以企及。

在法国亦是如此,1919年8月31日,法国陆军上尉勒伯夫向上级汇报了这样一组数据:“所在连队的中国人填补了23523平方米的战壕,平均每天每名工人填补了10.5平方米。”按照如今标准足球场7140平方米的面积来计算,这相当于填补了3.3个足球场的面积。

之后,又有大批华工被转派到俄国战场。不久之后,美国也需要成千上万的工人来协助其军队作战,于是法国又从境内派遣了1万名中国劳工前往美国。

然而,不管是在欧洲战场、俄国战场,还是美国战场,中国劳工都不得不承受远超常人的繁重劳动,并且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受着非人的折磨。



装货、挖沟、填沙袋、挖煤、炼钢、修路铺铁道、建造港口和机场……就算工作的强度远远超出常理的负荷,但要是能有这样的工作派遣,已算是相当幸运。

更多的人则是被派去清理战场上的尸体和弹药,承担着搬运、整理死者支离破碎的肢体,挖掘坟墓、掩埋尸体等沉重任务……

在关键时刻,中国劳工还得负责修理战场上损坏的坦克和火炮。在康布雷战役(对德国总攻战役之一)中,大量的坦克正是由这些中国劳工的双手修复,对战事最终的结果产生了关键影响。



1918年, 法国布洛涅 , 中国劳工正在将9.2英寸炮弹装车运走

但中国劳工付出的劳动甚至生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13名华工在比利时的波普林格营地被空袭炸死;542名华工在法国轮船上被德军潜艇击沉,当场丧生……

两年中,至少有9000名中国劳工阵亡或失踪。

数以万计鲜活的生命,数十万人艰苦卓绝的付出,最终得到的是忽视、蔑视,乃至是抹黑和侮辱。

这一切,从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03


当时,在劳工的筛选上,条件近乎严酷,做法更是直接践踏了人类几千年进化所积淀的文明。

英国军队招募劳工时,中国人被要求脱去衣裳,赤身裸体地站成一列,英国士兵往他们身上喷洒消毒剂。

跟随的卫生官员拿出一份涵盖 21 种疾病的检查表,诸如支气管炎、蛀牙、沙眼等。最终经过筛选被认定合格的,皆是 20 - 40 岁的青壮年。



1918年, 中国劳工将货轮上的牲畜运到岸由于筛选劳工的条件非常苛刻,因此中国劳工给法国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强壮的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劳工签署的合同上写着:华工与其他人一律平等。

但从踏上轮船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被当作人对待,他们的生命贱如蝼蚁。



用铆钉固定的手环必须时刻戴在手腕上,这简直和犯人入狱前的登记如出一辙。

中国劳工在远离家乡、漂洋过海的轮船上,被要求与欧洲旅客隔离开来,只能拥挤在甲板下那狭窄且不通风的货舱之中。

中国劳工旅的指挥官布莱恩·费尔法克斯中校毫不隐晦地写道:“苦力们在船上没有单独的隔间,他们就像成堆的货物,如同牲畜一般,只能被塞进货舱。”

签署的合同里明明规定中国工人和欧洲工人享有同等的薪酬待遇。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劳工的日薪低得令人心寒,在法国多的不过5法郎,少的仅仅只有1法郎。



繁重且危险的工作,微薄的薪资,这些或许还不是最让人难以承受的,真正让人无法忍受的,是那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

在英军的队伍里,华工被视作低人一等的苦力,他们的遭遇简直如同牲畜一般。棍棒、马鞭常常无情地抽打在他们身上,这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而是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为了防止华工逃跑,英军制定了种种严苛且不合理的限制。

华工们被明令禁止穿着平民服装,仿佛只要身着平民服饰就有了逃跑的可能;他们也不被允许进入咖啡馆和酒吧,那些本应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地方,却将华工拒之门外;甚至连使用英国人的厕所这种基本需求,都被无情剥夺。

在那无尽的折磨与压迫下,有些华工实在无法忍受这非人的虐待。他们在营房里偷偷地挖了一个地洞,然后选择以活埋自己的方式,结束这痛苦的生命。

直到战后几年,营地被拆除的时候,那些被活埋的华工的尸骨才重见天日。

04

被派往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和这场战争原本毫无关系。

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他们之所以背井离乡,远赴异国,只是因为他们年轻力壮,身上有一股子可以被压榨的力气。

也是因为他们想在生命如草芥一样的年代里,能够养家糊口,苟延残喘。

但最终,他们那一点点最卑微愿望,都没有实现。



根据中国劳工旅合同,如果有中国劳工受了重伤无法继续服役,可以回国,但只能拿到一次性75美元的赔偿金。

经过中国政府交涉,英国答应给那些因公死亡的中国劳工家庭每月18元的补助,却又很快反悔。

远走欧洲的中国劳工,都希望死后能归葬于故里,可大部分最终只能魂断他乡。

比利时学者菲利普·瓦哈勒迈尔舍,曾撰写有一份报告,记录道:1917年十余名中国劳工在营地遭遇空袭被炸死,尸体被草草掩埋在附近的村庄里。没有任何人将他们的死讯,传给远在千里之外大洋对岸的家人。

这不是特例,而是一战期间,远在欧洲战场无数中国劳工的一个缩影。

05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

一战结束,协约国胜利。

中国作为参战国,是协约国的一员,却无法分享同等的胜利果实。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外相巴尔福公然声称一战期间中国“未花一先令, 未死一个人”。

中国在列强的眼里,同样只不过是摆在砧板上的一块肥肉,是他们瓜分的对象。

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被无耻地转交给了日本。



巴黎和会


1917年,北洋政府向英国提供大量劳工时,所求只有三个条件:

1.英国将帮助中国在战后和平会议上获得一个席位;

2.英国将在不增加利息的前提下,允许中国推迟50年还清庚子赔偿;

3.英国允许中国提高自己的税收。

这三项,本来就是中国应有的权利,可是英国接收了中国劳工,却一项条件都没有兑现。

北洋政府妄想通过向欧洲派遣劳工,协助协约国作战,借此来提高国际地位的幻想泡汤了。

一切都没有改变。

如果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列强变得更加嚣张,更加无耻了。

06

但历史就是历史,真相也不可能永远被埋没。

伦敦《泰晤士报》这样评述:“现代战争是一种现代工业”,“华工是这种新战争的一支新部队,他们的武器是铁镐、撬棒、铲锹及推车”。

法国元帅福熙也曾称赞中国劳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6月15日下午,法国巴黎凯旋门举行仪式 ,隆重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在欧洲的中国劳工

1988年,一战结束7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法国建交24年。

法国公开了有关中国劳工的文献,并择地建起了一座公墓。

墓地里,共有842 座墓,两边,是中国政府送来的两尊石狮子,

所有的墓碑,都朝向东方。



和半个世纪前,数以十万计的中国劳工远走他乡时相比,早已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但也许什么都没变。

唯一不同的是,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却不再是那个中国。

资料参考:

1、郑斌:《一战百年_参战华工在法国》

2、张玮:《“一战”中的14万名中国劳工》

3、杨机臣:《被遗忘的15万中国“一战”华工》

4、文艳艳:《中国劳工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中国劳工》汉译项目报告》

5、石晓宁:《一战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过程考——以英国、加拿大官方档案为依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