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其中,浙江绍兴发现越国王都遗址上榜。
浙江绍兴稽中遗址首次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相关遗存距今约2500年,实证文献记载的越王勾践建都历史。截至去年12月,累计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已揭露大型高等级建筑基址、各时期水井、马坑、灰坑(窖穴)等遗迹80余处,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石器、建筑构件等遗物上千件。遗存年代从战国时期延续至民国时期,尤以战国时期至汉六朝时期遗存为主。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表示,稽中遗址地层堆积深厚,出土遗物丰富,建筑基址密集,延用时间较长,建筑等级颇高,是古代绍兴五代时期之前,长期作为我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区域中心的重要实证。
该重大考古成果弥补了绍兴古城内没有发现越国时期遗存的一大缺失,为探寻越国都城格局提供了重要线索。出土的“山隂丞印”“會稽郡壁”等遗物与秦汉、六朝时期会稽郡山阴县密切相关,是我国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会稽郡的郡域变迁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内,无论是战国时期越国建筑,还是汉代建筑,均采用地下木构基础与地上台基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体现了湿地环境下越国传统干栏式建筑与中原台基式建筑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建筑考古的重大发现。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秦汉考古学会会长信立祥认为,稽中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将2500年前的越国都城建筑清晰地呈现于今人眼前,实证了文字记载——春秋晚期越国都城就在绍兴。在中国东南地区,吴越文化有着重大影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吴越文化来讲,稽中遗址是迄今为止最重大的一次发现。
汉代墨书文物。(均受访者供图)
“你好,绍兴文物所吗?稽山中学打钻,挖出来很多大木头。你们要不要去看看?”在杭州上班的肖瑞成从身为机钻工人的父亲那得知消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报情况。
主持参与过近百项考古项目的李龙彬,凭着多年工作经验判断,“大木头可能不一般”。
一片汉代墨书木刺
时针回拨到2023年9月,绍兴市越城区稽山中学改扩建,计划在操场地块新建地下停车场、学生宿舍和食堂,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稽山中学南邻投醪河路,北接府学宫路,西为新建南路,东与民居相连。宋代这里是官办最高级别学校绍兴府学宫所在。始建于宋嘉祐年间的府学宫,历代皆有修缮。清康熙五十七年大修后,府学宫焕然一新,文献记载有“浙东诸庠第一”的美称。
1932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邵力子先生等人在府学宫旧址上创办“私立绍兴中学”,次年改名为稽山中学。稽山中学南门外有投醪河,传为越王箪醪劳师之地。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成为吴国的俘虏。3年后,勾践回到越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国力强盛,准备伐吴。出征前,父老乡亲向越王献酒,勾践将酒倒入河中,与将士们迎流共饮,士气大振,最终成功击败吴国。
结合稽山中学的“强大背景”,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接报后,立即前往施工现场察看。确认“大木头”之外,还有战国黑陶豆、印纹硬陶、原始瓷杯等遗物,初步推断,地下可能存在越国木构建筑遗存。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考古发掘关系到绍兴古城变迁的历史溯源。”李龙彬这位质朴的陕西汉子觉得,作为初来乍到的新绍兴人,他必须肩负起考古人的专业与担当。既然有可能了解城市的地层堆积形成历史,就要坚持发掘。为此,他多方奔走。
2024年2月,经浙江省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展开稽中遗址发掘。与学校约定7月底要完成考古工作,为保障改扩建工程用地和建设工期,考古所调集人力、物力,风雨无阻抓紧一切时间全力以赴推进考古发掘。工作人员没有周末,天天加班加点。
稽山中学作为浙江省重点中学,因地方小、学生多,需要改扩建。“食堂一天没建好,孩子们就得吃盒饭。施工单位和学校也签了协议,年底要完成大楼建设,考古人员进场发掘,工期必然延误,损失可想而知。”李龙彬透露,最开始几个月,基本不曾睡过一个好觉,没日没夜想着考古工地上的事,关乎学生读书的重要民生工程、来自舆情等各方面压力山大。
“项目时间太紧,我们去年差点在工地上过年。”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雷长胜回忆,“当时,我们和工人都提前说好了,春节7天加班,不休息。”临近过年,一查天气,下雨太多,雨棚还没搭起来,作业难度太大,只得作罢。
去年5月,长约20厘米、宽约4厘米的一件汉代木刺出土,上面墨书“弟子會稽张龍 詣門下 山陰字伯龍”文字,给稽中遗址考古发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木刺就是古代的个人名片。这是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同时书有‘会稽’和‘山阴’地名的实物,对于历史上曾作为会稽郡和山阴县所在地的绍兴古城考古意义重大。”李龙彬告诉记者。
一眼越国木壁水井
去年7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浙江绍兴稽中遗址等4项考古最新进展。
李龙彬在会上介绍,稽中遗址战国时期遗存包括1组大型建筑基址、1眼水井。从建筑基址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基础构筑形式:一是由方形立柱、长方形垫板及垫板下圆木组成;一是由多条圆木横纵间隔叠压的筏状基础。汉代遗存主要为建筑基址、水井,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初步确认4组建筑基址。
筏状地栿。
汉代建筑,在工艺上有延续越国建筑的一些做法。如方柱的加工、地栿和垫板铺设的方式、木构上斜穿牛鼻孔的做法等,和印山越王陵用木材加工方式相似。稽中遗址越国建筑的体量较大,尤其在纵横叠压2—4层的地栿之上加上大型垫板,垫板之上再立方柱,地栿密集东西向成排分布,十分壮观,这是越国人在湿地环境下创造的有效防止建筑沉降的营建方式。什么样等级的建筑需要重视沉降呢?推测是大型公共建筑或官署建筑,体现越国传统干栏式建筑和北方高台建筑完美结合。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看来,稽中遗址最大特点就是木构的营造技术,这些遗迹可能是全国唯一的,保存得最好。
采访时,考古工地上,随处可见用白线圈起来的木头,有的泡在水里,有的裸露在外,更多的则是被透明保鲜膜裹了起来,乍看像个小雪堆。
“目前,共发现大型地栿8组,每组下面都纵横垒了四五层圆木。”李龙彬强调,在绍兴古城内,发现如此大型越国建筑尚属首次。无论建筑规格等级,还是空间布局,都是以往在绍兴古城外发现的越国遗址所无法比拟的。“我们计划,找相关的力学专家来反推,如此大型的地栿能够承受多大体量的房子。”
《越绝书·越绝卷第八》:“句践小城,山阴城也。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水门一。……山阴大城者,范蠡所筑治也,今传谓之蠡城。陆门三,水门三,决西北,亦有事。到始建国时,蠡城尽。”
稽中遗址出土如此规模宏大、等级较高的建筑基址,相关遗存测年距今2500±30年,与文献中记载越王勾践公元前490年建都的历史时间正好契合,推测应与王都建设有关。
越国木结构水井。
现场,还出土有一口越国水井,井壁为木质,呈椭圆形。经测量,井口长径0.82米、短径0.7米、残深1.9米。木井,将一整根圆木中分为二凿空后,拼合锔钉而成。井壁内外修整光滑,底部铺以木板。碳14测年木井壁年代为2500±30年。井内堆积包含有越国原始瓷杯残片。
“有没有觉得古代人挺聪明?会用木头造井。”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娄议峰聊起,井底出土有较多井壁木片断块,砍削痕迹明显,推测后来,汉代建筑在营建过程中对井壁高出其施工面部分曾降高、回填。
截至目前,除了越国水井,还发现汉六朝时期水井20口。汉六朝时期,水井有陶井圈、砖、竹编三种砌筑形式。井壁多为圆形或多边形,部分砖砌水井两两间隔12米左右,成排分布较为规整。井内,出土有大量汉六朝时期越窑青瓷、五铢钱和铜器、铁器等遗物。
一块汉“山隂丞印”封泥
去年11月,绍兴稽中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成果,汉六朝地层里发现“山隂丞印”封泥和“會稽郡壁”铭文砖实物,以及刻划文字“山隂”和汉隶墨书“如律令永”的陶片等,实证其为东汉至六朝时期会稽郡山阴县官署所在地。
公元前222年,秦降越君,一统江南,设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以钱塘江为界,吴会分治,北为吴郡、南为会稽郡,会稽郡治从吴县迁至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会稽郡级别类似于现代的省,郡治山阴县相当于省会。
在文物库房,记者见到绿色方盒里压缩包装的封泥,方形,边长2.5厘米、厚不到1.5厘米,像块薄的橡皮擦,“山隂丞印”阳文清晰可辨。
水晶环。
封泥是盖有古代印章的泥团,用于缄封简牍公文,以防私拆。始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至汉魏时期。
“县丞,类似于现代的二把手。”李龙彬解释,县丞,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辅佐。“秦汉以后,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县令或者县长,好比一把手。”
“會稽郡壁”铭文砖应属汉六朝时期会稽郡建筑专用砖。这种铭文有“壁”的砖很少发现,早期一般为皇宫所用,两汉时期只有官署等级建筑才能使用。
“可惜,至今尚未发现一块完整的铭文砖,要么有上半截‘会稽’,要么是下半截‘稽郡壁’。”面对库房多块断砖,李龙彬略带遗憾地说。
战国时期建筑构件。
库房里,还陈列有瓦砾、砖块、瓦当等建筑构件,年代跨越战国、西汉、东汉、六朝等。越国时期,板瓦和筒瓦表面多饰绳纹,内壁手制痕迹清晰,部分内壁模印有“亭”字;瓦当以素面半圆形居多,少数瓦当面上有刻划符号。汉六朝时期,板瓦和筒瓦表面多饰绳纹或凹弦纹,内壁多有麻布纹或菱形纹;瓦当均为圆形,纹饰见有卷云纹、兽面纹、莲瓣纹等。大量不同时期建筑构件表明,各时期建筑遗存体量较大、等级较高、沿用时间较长,历史上可能经多次毁坏、重建、修缮等活动。
“从唐代杜甫所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推,若非高等级官署或公共建筑,不太可能用上这么多板瓦和筒瓦,而且瓦当还有各式纹样。”李龙彬举一反三地说。
发现的瓦片上,一些“大白话”颇为有趣:墨书“二百斤交了”瓦片,或是户主的交税记录,从字体到语气,和现代人如出一辙;“會即下受役衆”文字瓦,或是对会稽劳役太多的“吐槽”。
一匹实实在在的“越马”
“请问,马坑在哪?”稽山中学三位老师趁着下午没课的空档到考古工地参观。
“在前面。你们走过道小心点,一个人横着走、两个人要侧着走,掉下去不好玩。”娄议峰顺手指了指自己的两点钟方向,善意提醒。
工地作业深度基本在地下3—6米,地表横七竖八地架着约半米宽的水泥廊道,最初是挖掘地下停车场防止附近楼房沉降的支撑梁,现在无意中,成为考古工作人员用小斗车运土和考察人员参观的通道。
马坑。
马坑位于越国水井的东北侧,森白的马骨躺在黑黄的土地上赫然醒目。马坑南北长2.85米、东西宽1.3米、深0.55米。马首位于坑南,颈部弯曲朝向西北,前肢略弯曲,呈侧身曲肢状,颈部和前腿遭晚期遗迹扰乱,其余保存较好,骨骼结构清晰,残长1.9米。经DNA和同位素检测,该马为成年公马,骨胶原测年距今2480±30年,生前主食粟、黍、麦类秸秆及其副产品,但也吃过一定量的豆类、麦及麦麸等饲料。
“这些木头都是什么树?能保存到现在。”马坑旁有无数木头,记者好奇地问。
娄议峰回答,越国和汉代建筑基址所使用的木材,经鉴定,目前已确认有木油树、松属、柏木属、樟属、杨属、柳属等20余个种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材产地当时的生态和气候环境。同时,不同建筑结构所用的木材具有一定差异,表明当时建筑营造技术已趋成熟。
甲片堆。
现场,记者发现,有的土坑边缘,木头只露出来一半,还有一半埋在未开挖的土层里。“我们计划,2025年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建设基坑内2500平方米作为主动考古发掘项目,继续开展工作。”李龙彬提及,眼下,还有不少未解之谜,比如:这匹公马是主人的爱马,还是大型建筑奠基之用?又比如,出土的两套铠甲,甲片上錾刻有“大鎁師傅王”字样,可能是制作者留名,但这样的“私人定制品”为谁而作?再比如,现在确认的高等级越国建筑是否越王勾践王宫?诸多疑惑都有待未来进一步考古探寻。
绍兴古城有2500年的建城史,绍兴市已启动古城申遗工作。李龙彬憧憬着,未来,绍兴考古将立足推动古城申遗考古学术支撑和研究,以绍兴地域史前文化、越文化、宋韵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持续做好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和城市考古的发掘研究工作,不断丰富绍兴文化内涵,为绍兴悠久历史提供更多实证。